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倪立秋:檳城宜家,灼灼其華

主欄目:《香港文學》2018年11月號總第407期

子欄目:世界華文作家檳城采風專輯

作者名:倪立秋

飛機開始降落。目光投向機艙窗外,可以俯瞰機翼下的海面。陽光射在海面上,粼粼波浪流光溢彩,海面上似有無數梳妝鏡在閃爍,把太陽光悉數反射回空中,讓飛機上正俯瞰海面之人感覺有些晃眼和恍惚。除了那無數面閃爍的梳妝鏡,海面上還時不時地有船隻在穿梭來往。船過留痕,遠遠望過去,其後水面上劃出一道道白色的痕迹,那應該是浪花和泡沫奉獻的色彩。從空中俯瞰,那些船隻宛如微縮模型,看上去就像模擬兒童玩具
飛機繼續滑翔和下降。一些點綴在海上的零星小島開始進入視野。機上乘客可以看到更多船隻在海面上穿梭,船隻行過之後所劃出的白色痕迹越來越多,越來越長。很快,大島映入眼簾,機場跑道清晰可見,眨眼之間飛機輪胎就已輕輕觸地,把機上乘客穩穩帶入一座馬來西亞西部城市――檳城。
這是一座島嶼城市,它還有另外兩個足以令人浮想聯翩的名字:檳島和檳榔嶼。前來接機的旅行社老闆梁瑞坤一邊開車一邊介紹沿途街景:狀如華蓋的雨樹,粗壯結實的青龍木,掛着串串紅果的檳榔樹,姹紫嫣紅的九重葛,青果掩映其間的芒果樹,高大挺拔的椰樹和棕櫚,還有長鬚飄飄的榕樹和迎風招展的天堂鳥……種種濃厚的熱帶氣息撲面而來。這種熱帶氣息正如檳城人小梁的熱情,讓首次赴檳城采風的我這個外來客感受到這座熱帶島嶼城市的美麗和好客。
車道兩旁掩映在綠樹叢中風格各異的檳城建築物,都在靜靜展示着這個城市的多元文化風情:穹頂圓形的馬來教堂、飛簷翹壁的華人古宅、金碧輝煌的泰式廟宇、佛像層疊的印度寺廟,還有窗櫺高闊的南洋殖民地時期建築,以及風格迥異的各種現代樓宇,讓我這個初次到訪的外來客感覺好像一腳踏入萬國博覽會,心中不由得羨慕檳城人不用出國即可親睹世界設計特色,領略萬國建築風情,由衷感嘆檳榔嶼乃宜居之地,是一個適合安身立命的所在。
隨着接下來幾天對這座城市瞭解的加深,我發現檳城之所以能吸引如此眾多的華人來此紥根,自有其獨特魅力,它的灼灼光華讓眾多華人移民深感這座馬來西亞西部熱帶島嶼開放包容,安寧祥和,因此紛紛甘願在此落地生根,安居樂業,而且幾百年來絡繹不絕。
檳城是首個鼓勵華人移民來此定居的地方,華人也是最早來檳島生活的族群之一。在第一任總督法蘭西斯.萊特(FrancisLight)於1786年抵達檳島之時,島上五十八個居民中就有三個是華人,大概佔當時總人口的百分之五。根據史料記載,這三名華人先驅均為客家人,名叫張理、邱兆進和馬福春。據說張理是教書的,邱兆進是打鐵的,馬福春是燒炭的。他們早在1745年就來到檳島,比萊特還早四十一年來到這座位於馬來半島西部的島嶼。身為總督的萊特鼓勵華人移民至檳城生活定居,他所代表的官方所持的歡迎和友善態度應該讓當時的華人移民倍感暖心和安全,充分感受到這位總督的誠意和善意,所以此後華人人口在這座熱帶島嶼上不斷增加,應該都是意料中的事情。至2016年,檳城華人人口已接近七十萬,約佔該城總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二,跟同樣約佔檳城總人口百分之四十二的馬來族平分秋色。
宜人的氣候使檳城終年濃蔭覆蓋,為居住在此的島民營造了一個美好宜人的居住環境。檳城全年氣溫在攝氏二十三度至三十二度之間,雨水充沛,少有天災,適合種植各種熱帶作物,獲得良好豐富的收成;島嶼周圍品種多樣的海產資源為檳城居民提供充足的生活來源,讓勤勞的檳城人不愁吃穿,衣食富足,安心開枝散葉,代代順利繁衍。
檳城各民族烹製的各種美食把這座美麗的熱帶島嶼城市成功打造成馬來西亞乃至全世界的美食天堂。2014年《孤獨星球》(LonelyPlanet)雜誌評選全球美食城,把檳城選為世界冠軍,其中炒粿條、福建麵和叻沙被列為到訪檳城的旅客必吃美食。還有白咖啡、白咖喱麵以及其他各種地方小吃和特產,每年吸引上百萬國內外遊客慕名而來,為這座島嶼城市的旅遊業帶來可觀收益。檳城也多次躋身世界最佳旅遊城市前十名,進入亞洲乃至世界宜居城市排行榜。
不光是勤勞聰明肯幹,檳城人還擁有深厚的文化修養。不同種族之間相互接納、尊重和包容,各種族都堅持保留、傳承和發揚本民族的語言和文化,有意識地保存和保護本民族有形和無形的文化遺產,對各種風格各個年代的建築他們都懂得進行妥善保存和維護,這使檳城州首府喬治市在2008年成功進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列的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為馬來西亞在世界文化遺產的大家庭中爭得一席之地,這是對檳城人擁有深厚文化修養的記錄、承認和鼓勵,值得所有檳城人驕傲和開心,因為他們做到了跨越種族、穿越時空,齊心協力把先輩的成就保存下來,讓後人有機會認識瞭解先輩的努力與貢獻,並有能力與先輩進行精神上的交流和對話、溝通與傳承。
經過近三百年的執著努力和辛勤耕耘,檳城已成為無數代華人樂享天年的美好家園。在這座沐浴着蕉風椰雨的馬來西亞島嶼城市中,中華文化的痕迹卻無處不在:隨處可見的各種帶有地方性色彩的中式建築,比如各地商會的會館大樓,各個姓氏的宗族祠堂,各家華文學校的傳統文化特色等等,讓我這個外來客初來檳城就有一種天然的親切感,感覺自己回到了母族文化的懷抱之中,瞬間就浸泡在中華文化的海洋裡,被濃濃的母族文化氣氛所包圍,心中不由地就湧起一股強烈的親近感、認同感和安全感,感覺自己完全置身於一個可以被稱作溫暖溫馨的「家」的所在。
大街小巷中,各式中文書法的牌匾掛在大大小小的華人企業、餐館、店舖和學校的門楣上,讓人感覺這裡簡直就是個華人的世界,無論是就業、用餐、購物和求學,一個人即使只懂得中文不懂馬來文和英文,也可以在檳城生活得很好,應該不會感覺到有多大的語言上的不便。此地的華人秉承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溫良恭儉讓的美好品質,待人接物謙恭有禮,溫和友善,讓人感覺相處起來非常舒服。
短短幾天的檳城之旅讓我這個初來此地的外來客親眼目睹和親身感受這座熱帶島嶼城市的各種美好,領略和欣賞其耀眼的灼灼光華,深感檳城是個適合安身立命的所在,尤其是對華人而言,更是如此。



2018年9月1日寫於墨爾本


hk_c_倪立秋襯圖.jpg

檳城鍾靈獨立中學學生表演「二十四節令鼓」(張曉暉攝)


倪立秋,文學碩士和博士,翻譯碩士,擁有中、澳多所大學學歷和專業口譯筆譯資格。2002年移居新加坡,2011年定居墨爾本。先後在中、新、澳從事教學和管理工作,並致力於創作、批評與翻譯。已出版《新移民小說研究》、《神州內外東走西瞧》、《中文閱讀與鋻賞》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