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朵 拉:檳城豆沙餅

主欄目:《香港文學》2018年11月號總第407期

子欄目:世界華文作家檳城采風專輯

作者名:朵拉

在檳城,我們去豆沙餅店製作豆沙餅。
檳城豆沙餅,有人說味道像廈門餡餅,有說很像鼓浪嶼餡餅,有說和漳州餡餅更相似,又有人說是源自南普陀寺素餡餅。說了好幾個地方,皆集中在福建。

檳城是閩南語城市,檳城人說他們講福建話,後來台灣人來,講同樣腔調的話,台灣人說這叫台語,又稱閩南話,檳城人恍然大悟,原來平日的福建話應叫閩南語。檳城人把閩南一帶看成整個福建(果然島民之見。這句評語不可以是別人批評,檳城人自己講則沒問題――所謂的島民想法。)亦見檳城閩南人之多,轉一個圈看,檳城豆沙餅和福建閩南地區餡餅味道相像,也是正常。
糕餅屬點心,非供吃飽。檳城生活節奏緩慢,許多遊客皆沖這一點來。首次訪檳的作家說,現代人浮躁是因為心浮躁。物慾橫流的現實生活,各種誘惑撲面而來,若缺乏定力,很難拒絕慾望的呼喚,一不小心生活便陷入匆忙紛擾的緊張忙碌,快節奏的生活壓力,繁雜的碎片化信息,讓人心益發焦灼急躁。作家愛上檳城的原因是「檳城很慢」。檳城島內遊客最愛逗留的首府喬治市,面積二十三平方公里。無論到哪兒皆可步行,不疾不徐用腳丈量檳城街道時,一邊自在從容安心感受,沉澱浮躁,過濾淺薄。有人說可以到檳城來「洗心」。
慢生活的小城人對正餐不甚期待,反而三餐中間那幾個點心時間讓他們充滿盼望。早餐和午餐之間,午餐和晚餐之間,還有一個夜宵,都是檳城人的重要享受。小住檳城幾天沒有變肥的客人會讓檳城的主人很丟臉。點心時光來杯黑咖啡或奶茶,加幾個豆沙餅或一碗小辣的蝦麵,或清淡粿條湯,或酸味魚湯拉沙,真的愛南洋風味,你會選小小一包椰漿飯。打開香蕉葉,椰漿味即時飄香,白色的飯邊上幾顆炒香花生,幾隻金黃小魚乾,半個白裡透黃雞蛋,兩片綠色青瓜,有的配上幾隻咖喱小蝦,加一匙檳城人叫SAMBAL的辣椒蓋在飯上,單看相貌已漂亮誘人,莫嫌那麼小一包,這下午茶不是要你吃飽,而是「吃巧」。吃點心叫「吃巧」,這句俗語檳城人發揮得最好。在檳城叫來的麵、米粉或飯,分量都小小。外地人來到抗議:你們的小食未免太小盤。自己都叫小食了!?讚賞好吃美味的時候,可能沒注意配料比主食多。
輕視粗糙特愛精巧的檳城人製作豆沙餅,就那麼小小一個,圓圓的,捏在手心正好一握,手感可以「珠圓玉潤」形容。至於口感,餅皮酥脆,豆沙為餡,味道甜中帶鹹不油不膩。有人一次吃十個,非傳聞,是親眼目睹。過後一買十二盒,放進大紙箱包裝。正在詫異這麼多怎麼吃呀?原來是「好東西要與好朋友分享」。
我笑起來,來客到檳城,感染了檳城人愛與人分享的心態。吃到一檔可口炒粿條,非帶朋友品嚐,就算大塞車,繞遠路,抵達後在路邊排W形長隊伍,只為等待小小一包炒粿條,希望遠方朋友嚐了把檳城味道帶回家。
檳城人愛吃,好吃,喜歡精緻餐點。精緻在於食材的苛求和食物準備過程的精細手法。添加任何調味都必須保留原來古早味,也有不按牌理出牌,那些名字聽起來同樣的食品店,檳城人不上門,歸類為「賣給遊客的」。檳城人不屑推薦那只注重包裝外表的新品牌,他們相信所有的文化包括飲食都有待時光沉澱與打磨。
老牌子不少,這裡不提名字,免誤會打廣告。各人憑自己口味選心頭好。有人特愛甜,高甜度有醒腦作用。有喜歡稍為一點鹹,也有鍾情新口味,比如包sambal蝦米的小辣;之前見過蓮蓉為餡的豆沙餅,後來還生產榴槤餡,大受中國人歡迎。不排斥選不同味道的朋友,這世界豐富多彩就因人人不同。有好奇心超群,格外愛嚐新的人,也有不愛花俏只喜黑白,無論吃甚麼都堅持原味的。既用豆沙餅這名,應是以豆沙為餅。它是檳城最著名土特產,來過的人都會帶走起碼三五盒,忘記買不緊張,機場也有。檳城人很可愛,明明換了餡,但你問的話,他們會說SAMBAL蝦米豆沙餅,蓮蓉豆沙餅,榴槤豆沙餅,也許不管添加甚麼口味,裡邊一定有豆沙吧?
我拿一個原味豆沙餅給站在身邊的作家,「你試試看。」才咬一口,她讚嘆的表情和語氣讓我感覺遇到知音,「真的很好吃!」不停點頭,眼睛發出可口美味的亮光。
在檳城,過了屈指也數不清的那麼多年之後,我第一次去豆沙餅店製作豆沙餅。
一起去的朋友,是2018年第三屆「世界華文作家看檳城」的來自全球各地作家學者,有新朋也有舊友,他們全部不知道,成為作家畫家之前,我曾學習製作糕餅。正確說法是去上烹飪課。現在回想,八十年代才藝班極少見。況且還要交錢,也是現在回想,費用還挺貴。那時代沒甚麼人願意交錢學才藝,我們家不算有錢,錢都花在學習這件事裡去了。兩個女兒學鋼琴、小提琴、西洋長笛、二胡、中西繪畫、書法,還有游泳、網球等等,曾被人嘲笑,你要你女兒變「全才」呀?我轉頭問女兒,你們要成十項全能?女兒一臉恐慌:我要去我要去,不去學習心裡很不踏實呀!為做好榜樣,媽媽也同時學繪畫學網球,外加一個年齡太小的她們無法介入的烹飪。
這份才藝班名單一公開,大家看到一個缺乏野心大志的媽媽,願望不過好好煮幾個菜,做點糕餅讓兩個女兒吃得開心。繪畫是興趣,一半為娛樂自己,打網球是運動,為個人健康着想,純粹非常小我的心態。最後到底是怎麼變成至今出版簡體版和繁體版書超過五十部的作家,在全世界各地主辦十多次個人以及六十多次聯合畫展的畫家?答案沒驚喜,不過就憑恃興趣,堅持每天閱讀,寫作和繪畫,漫長的鋪墊,終於蓄積出作品。
學烹飪挺有趣,像寫作,有材料才能動手。之前得先讀書做功課,原來有不同品種的洋蔥,不同品種的馬鈴薯,不同品種的番茄等等,以不一樣烹飪手法出現不一樣效果和味道。假如學不成,煮不好,也算漲知識了。美麗的烹飪女老師講究美感,上課的她家廚房堪比五星餐廳品味。煮好菜餚得以適當盤子,擺得養眼,才准上桌。色香味俱全的每一堂課至今難以忘懷。學會煮菜嫌不足,繼續學習麵包及糕點,分中式西式,尚有馬來西亞特有的娘惹糕。這段期間發現自己擁有超強意志力和毅力,凡做得不標準,打起精神拚命努力,女兒求情「媽媽你可以不要每天做同一類蛋糕嗎?」吃了五天發不起來的蛋糕,等到蛋糕終於像蛋糕,她們已不想吃。與此同時學會甚麼叫「審美疲勞」。一份學費,兩份領悟,就叫一石二鳥,很好的收穫。
豆沙餅並非烹飪班課程功課,是個人創作。到今天我們家庭聚會派對上,媽媽時常製作她拿手的咖喱卜。從來沒一個吃過的人說不好吃。這咖喱卜背後故事,聽着簡單,敘述起來有點複雜。
一個家裡非常有錢的女生喜歡弟弟,他們同在外國留學,不同大學。為人低調友善的富豪女,時常到家裡探望媽媽,知道媽媽喜歡烹飪及品嚐美食,女生親自做很多美食,包括咖喱卜,自己開車送來。咖喱卜是馬來西亞人日常小食,人人都喜歡,很多人會做,但她特製的一層油一層水酥皮,和外頭售賣的不一樣,入口香脆酥的餅皮,加上獨有香料調製的咖喱肉碎和馬鈴薯塊內餡,不只餅皮可口,餡料也異常美味。聽媽媽讚美,她把咖喱卜食譜抄寫一份留下。
我按媽媽手上的食譜製作咖喱卜。來過我家的朋友,大多品嚐過我的咖喱卜。那時我住樓上樓下共有五間臥室,三個客廳,兩個餐廳,兩個廚房,前後和旁邊都有院子的雙層半獨立房子,路過時到我家住的國內外作家朋友很多。
往事如煙,嫋嫋上升消散在空中,包括咖喱卜的味道。
流行文創的今天,創意可賣錢。當年將咖喱卜的皮,包豆沙為餡,餅皮上刷一層蛋黃,灑幾粒芝蔴,面相誘人,正是個人創意產品。可惜沒推廣,亦無出售。僅只做好了自家吃,朋友說要來,趕緊下廚做朵拉豆沙餅。兩個女兒成長至每天減肥的時代,我才暫別廚房,日與夜耽溺在書房裡。
廚房裡的豆沙餅告一段落,書房的豆沙餅,經過那麼長一段滄桑歲月,終於寫出和豆沙餅的相遇與離別。
「我要原味的。」聽見作家和店員說,「三盒」,很高興遇見同好者。
采風作家團抵達檳城的第三天,我們一起去豆沙餅店製作豆沙餅。
我們,是三十幾個作家學者和媒體人。第一天全日報到,有人早有人遲,晚餐時間還有人在半空夜間飛行。安排南洋肉骨茶,有點辣的乾肉骨茶,和中國藥材味的湯肉骨茶,再配上本地華人平時吃的菜餚,以家常菜迎賓。餐廳距離酒店不遠,刻意為晚餐添加海風味道。入住海邊酒店,「聽海濤聲入眠」卻是幻想。臨睡前拉開窗簾,點點燈光在漆黑的大海閃着小小的明亮,盞盞星光也不落人後在空中閃爍,那是明日好天氣的徵兆呢。
2018年8月9日上午,老城區,裝飾在三輪車周邊的繽紛花兒本來就永不凋謝,這時在陽光下更顯露燦爛光彩,被人喚為檳城活化石的三輪車開啟了世界華文作家訪檳文學采風的序幕。毛毛小雨輕輕飄灑,不同種族的三輪車夫緩緩踩蹬,把我們載進了時光隧道,狹窄老街兩旁中式老建築混雜着歐式老建築,就像檳城人的日常生活,東方糅雜西方,每一個轉角都在為作家們默默述說蘊藏在其中的歷史和文化。看着老城在歲月滄桑中改變的三輪車夫也熱情地與遊客介紹老城的前生今世,一個作家形容,「三輪車夫是街頭行為藝術家呢!」
當作家讚嘆「檳城的建築古意盎然又典雅細緻」。檳城人微微笑,毫不客氣收下。佇在「寶樹堂謝公司」,英文教育的準拿督謝瑞發主席看不懂檳華堂贈送的《印象檳城1》和《印象檳城2》文集,卻熱烈歡迎采風團的蒞臨,帶着我們四周觀光,並且不停要求與來自世界各地的作家們合影。
最早到檳城的福建人來自漳州,世德堂謝氏族人源自中國福建漳州海澄三都石塘社。當年謝、楊、邱、陳、林共五大姓氏宗祠之中,最早營建起來的宗族祠堂是1810年創辦的謝公司。作家不明「公司」之意,「不是做生意嗎?」「公司」在檳城亦意喻宗祠。1820年以「張巡」和「許遠」之名買下第一片土地。張巡和許遠是謝公司的守護神,被謝公司人稱「福侯公」,至今仍供奉在謝公司內。唐朝人張巡和許遠在安史之亂臨危受命,「睢陽之戰」時以六千飢兵力抗安祿山十三萬兵力,守城三百天終退叛軍。「安史之亂」的故事傳到南洋,這兩位英雄做夢也沒想到,竟被謝公司奉為忠義之神,雖然他們都不姓謝。謝公司樓上的廟堂裡供奉的謝氏名人,是謝安和謝玄。我數次到南京,一定走一趟烏衣巷,重複頌唱唐朝詩人劉禹錫的「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王謝指的是王道與謝安。謝安是東晉時期政治家和軍事家,在謝公司供奉為「廣惠聖王」,其侄兒奉為王孫大使爺謝玄元帥。謝氏先賢在現有堂址建立家廟是1828年的事,一百九十年來香火不斷。
我們從本頭公巷進去,抬頭便見遒勁有力的書法「寶樹」二字牌匾。如果不說,遊客們可能不曉得牌匾上是受英文教育的南洋華人富商謝增煜的書法。之前采風團的巴士路過瑞天咸碼頭時,交通圈旁一大鐘樓,是1897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皇登基六十週年慶時,向來以英國子民自居的謝增煜出資三萬五千美元,費了五年工夫,這一座當年檳城的重要地標終於在1902年完成。
「寶樹」的傳說源自中國,古代皇帝巡視某郡,見謝氏祠堂有棵樹長得繁榮茂盛,「寶樹」二字脫口而出,從此,謝氏堂號便以「寶樹」稱之。你在檳城,只要說去「寶樹堂」,大家都知道要去參觀謝公司。
建築融合東西方風格的世德堂謝公司,最特別的地方是廟堂前的石獅。1933年世德堂翻新時,先人謝昌霖提倡「鼎新」和「革舊」,以西洋獅子取代傳統中式石獅。謝公司歷年來的領導幾乎全是英文教育,令人詫異的是宗祠裡保留了大量的傳統對聯。謝公司正門上邊的額題是「育才學校」。檳城許多宗祠都自己辦學校,育才學校在1941年12月日軍南侵時停課,戰後不再復課,宗祠資助學費讓宗族子弟在外就學,額題如今成為辦學的歷史見證。
講到辦學,不能不提大馬華教發祥地「五福書院」。1819年,檳城廣州府人為了讓自家子弟接受華文教育,開創了馬來西亞首間華文私塾。「五福」之名,源自《書經洪範》「一壽、二富、三康寧、四修好德、五考終命」。在中國的「五福書院」是同鄉聚會及上京赴考的書生落腳處。在檳城的五福書院,集會館、宗祠、廟宇和學校於一身。
五福書院外邊大門口斑駁的雕花門柱上頭有白底紅字的橫幅「廣州府會館」。平時安靜的院子裡,準拿督梁景輝和幾個理事正在迎接遠方的來客。單層建築門口對聯「落葉歸根方能枝葉延綿,飲水思源才能源遠流長」說明南移華人的心思就在落葉歸根,並提醒後人飲水思源。說到底也就是馬國華人最常掛在嘴邊的「再窮不能窮教育」。緊緊把持這份理念,始終不離不棄,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華文教育所以在馬國從來不曾斷層。
1828年世德堂謝公司建立家廟時,檳城南海會館剛剛創立。位於牛干冬街463號的會館於1904年落成。據說光緒進士南海人康有為曾經到過檳城,如果按他在1888年開始提出變法運動,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逃亡日本的這個時期路過檳城的話,會館還沒興建,就不曉得當時的南海人是否接待過他。今天出來迎接我們的是會館的正理事長白裕斌與一眾理事,大廳內的長桌擺好糕點和飲料,賓主經過一番熱情和好奇的問答交流,吃過香噴噴又色彩繽紛的娘惹糕點之後,我們回頭往外走開始參觀會館。
門前的石頭聯是真金薄貼的字體,屋簷上以交趾陶為裝飾,牆上的壁畫亦是交趾藝術。大堂兩邊懸掛創辦及復建裝修時捐款的理事名單和照片,會館的第二進是一個天井,以茂盛的盆栽組成一個室內花園,叫人眼前一亮的是橫樑上高懸着五面牌匾,上書狀元、榜眼、探花、傅臚。這些是南海先人在中國科舉考試金榜題名的榮譽。當時是怎麼自中國運到南洋的呢?白理事長說沒有記錄,很難考究。牌匾後面高高立着的神龕,有兩層樓高,手工精巧,精雕細刻,雖然只是供奉神明和祖先的神龕,看着就是一個大型藝術作品。所有來客紛紛讚嘆驚呼,人人表情相同,形容詞也只有一個:「無法置信」!
前門後院,樓下樓上走了一趟,出來時作家們說,檳城真是個神奇的地方,好像沒有超過一百年的東西都不好意思拿出來。這一天走過三個會館,這裡那裡,隨手一指,都有百年以上的歷史。
檳城和中國淵源確實深遠,在老城區閒走,你的腳印很可能印在清朝人民國人的足迹上。後來我們就去豆沙餅店製作豆沙餅。飲食文化聽起來是淺文化,卻也是影響最深最廣的中華文化。遠方的來客品嚐過後說檳城豆沙餅和福建的幾個地方的餡餅味道相似,我深信不疑。
吃着自己親手製作的豆沙餅,大家對自己的手工十分滿意。有個作家笑言:你來過檳城嗎?你吃了豆沙餅麼?如果你沒吃過?那你沒來過檳城呢!
他說他是在抄襲毛姆。
來過檳城的毛姆留下一句話:「如果你沒來過檳城,那麼你就沒有來過這個世界。
鄭重說明:這一篇文章沒有在為檳城豆沙餅打廣告,還有,我家也不開豆沙餅店


朵拉,原名林月絲。現居馬來西亞檳城。為美國柏林頓國際大學文學碩士班研究生。曾獲亞細安扶輪社青年文學獎、中國路遙青年文學獎、雲里風年度優秀作家獎、南大微型小說獎、台灣僑聯文教基金華文著述獎等。八十年代迄今也投入水墨畫創作,曾參與聯展超過三十次。著有散文集《貝殼裡有海浪的聲音》、《亮了一雙眼》、《笨拙的眼睛》、《偶遇的相知》、《不要忘記擁抱》,小說集《誤會寶藍色》、《尋一把夢的梯子》、《魅力香水》、《脫色愛情》、《戲正上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