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蒙憲:文史圖書出版的特殊種類——圖書出版隨筆

主欄目:《香港文學》2022年7月號總第451期

子欄目:香港作家聯會作品專輯—文藝卷

作者名:蒙憲

1      《搶救民間家書倡議書》應該擴大範圍

2005年4月,以費孝通、季羨林、任繼愈、文懷沙、王世襄等著名學者及文學藝術家為首的數十位知名人士聯合發起《搶救民間家書倡議書》,他們把家書的內涵及其意義幾乎涵蓋周全:「傳統家書作為中華民族民間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是文學、史學、美學、書法、禮儀、郵政、包裝、紙張的綜合載體。」這個聚焦於民間、普通民衆,甚或草根階層的倡議書,應該擴大範圍,涵盖名人書信,會更有意義。畢竟著名人物對社會進程產生影響的能量更大。古今中外歷史已經證明了這一點。遑論名人書信還具有日益高漲的收藏、投資潛能。

隨着社會日漸關注名人書信墨寶的收藏和投資,以至不時引發法律糾紛。2013年著名學者錢鍾書先生一家仨的親筆信劄及手稿拍賣因侵權被緊急叫停才過去一年多,2014年末潘耀明先生也因為得知他離奇遺失的一批文壇名宿信劄將要被拍賣,站出來發聲明維權阻止。

一千多年前唐人杜子美寫出〈春望〉「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名句時,可能沒想到竟然一語成讖:當今盛世,名人家書一樣抵萬金!

 

2      從幾本文學圖書的出版談起

2021年中,潘耀明先生出版新著《這情感仍會在你心中流動》,書名充盈着作者數十年豐沛的文學情懷與執著追求。通過「名家手迹背後的故事」,回顧他一路堅持走來的文學初心和夢想。這些故事的背景板,就是書中三十多位中國當代文壇名家題贈潘先生的墨寶、手迹、文稿,以及照片。這些墨寶手迹之珍貴,從全書用四色彩印、精裝加護封腰封可窺一斑,也很契合這類刊錄珍貴資料的圖書。

翻看還帶着油墨紙張特有香味的新書,讓我想起幾年前――正如潘先生在「前言」裡提及:他曾先後在香港城市大學和香港浸會大學舉辦《現代文人書畫手劄特展》和《現當代名作家手稿書畫展》,佈展前我參與編校出版展覽特刊,有機會第一次看到眾多文學名家書信、繪畫、題簽等墨寶(影印件)。那次經歷給我留下很深印象,就好像一次同時旁聽三十多位大師授課:艾青、冰心、葉聖陶、茅盾、俞平伯、巴金、錢鍾書、蕭軍、吳祖光、汪曾祺、老舍、蕭乾、夏志清、曹禺、秦牧、沈從文、丁玲,以及金庸等。

書信手迹、尤其是名家的書信手迹,在文史圖書出版領域裡屬於一個較為特殊的種類;因為這些文本的不可再生、不可複製、獨一無二的特性,它對於文史研究更其珍貴。這次編校經歷讓我重新認識並思考這個出版種類本身特殊的功用和價值。

2020年末,我接友人告知:一本初版於1977年的《新文學家回想錄》要重新再版,讓我負責編校。作者程靖宇先生(本名程綏楚,以字行)是香港崇基學院創辦者之一、著名專欄作家。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直到九十年代,教學之外,他以不同筆名在當時香港各大報刊撰稿,其中用筆名「丁守常」在六十年代香港《新生晚報》副刊寫專欄「儒林清話」,講述親歷親見親聞之事。集稿日多,其北大舊友夏濟安夏志清昆仲、學長柳存仁、徐訏諸友促其結集,他均遜謝不敏:「但求採稆得外快,不求聞達於士林」(參見《新》書作者自序);後因緣際會,翁文靈先生(程靖宇先生與翁氏兄長是民國時期北京匯文中學同窗)熱心提供剪貼簿,終以「今聖嘆」署名於1977年在香港「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了這本《新文學家回想錄》。全書憶述作者同數十位中國近現代學術文化巨擘――周作人、馮友蘭、老舍、辜鴻銘、趙元任、冰心、朱光潛、沈從文、梁實秋、徐志摩、陳衡哲、曹禺、胡適等人――的交往。

《新》書舊版僅收作者自序及正文,略顯「單薄」,重新編排時我建議「穿鞋戴帽」:相應增補序跋附錄照片等輔助性資料,以豐富閱讀層次,為讀者導讀。作者哲嗣程鼎一先生提供了程老先生一批舊證件照片書信等,極合我意,可惜囿於篇幅大多割愛,只能遴選幾通附於書前。新版於2021年初面世。

沈西城先生曾撰文推介,引董橋先生在《讀胡適》一書裡寫:「胡先生還有一位北大學生程靖宇住香港,……」認為董橋誤會了,程靖宇只是一個旁聽生。其實,董沈二君都不算錯:程老先生讀「北京匯文中學」時確實經常去北大旁聽胡博士的課(參見《新》書P.144);而胡博士同時身為北大校長,作者北大畢業證明書就有校長胡適的簽名(參見《新》書所附圖片),稱為學生並無不妥。董先生概而論之,沈先生詳而特指,實為異曲同工。

《新》書還刊錄另兩通信函,是有「民國第一外交家」稱譽的顧維鈞女兒顧菊珍從美去信當時香港《華僑日報》總編輯和作者,指出作者(署名「陸天臺」)撰寫的有關她母親唐寶玥的傳聞有誤。

編排這批舊資料又加深了我在編校那本展覽特刊時的初念:書中附錄的名人墨寶手迹書信日記等,是文史研究極其珍貴的史料,有助或比照互證,或鈎沉索隱,或糾偏勘誤。

2019年7月香港第30屆書展上,台灣時報文化出版社推出一套六冊匣裝的《汪精衛與現代中國叢書》,主事者是汪精衛外孫女何重嘉女士。在此之前,何女士得知我從事出版數十年,邀我加入編輯出版工作,為此還簽署《保密協議書》;並同我就出版的各種相關事項反覆探詢溝通,我也盡我所知悉數相告。她來港就約面談,她返美則通電話。進入具體編校階段,我主要負責叢書第三冊《汪精衛詩詞新編》全冊的編校,其中的重頭戲是整理何孟恆先生(汪精衛女婿、何重嘉父親)的「讀後記」――解讀汪精衛的《雙照樓詩詞藁》。何老先生極其認真,手寫草稿就有5~6版,外加一批零星紙片、紙條。我參照汪氏家人收藏提供的第一手原始資料,並隨時向何女士查詢請益,一番梳理後,終於綜合整理出一版符合作者原意、獲其家人認可的「讀後記」,並為之寫了一篇「編輯前言」,權作導讀。藉着整理何孟恆先生的「讀後記」,我竟也通讀了汪精衛詩詞全集,完全顛覆了我從小所獲知的定論(容另文敘述)。

坊間有解讀《汪精衛詩詞藁》的書頗叫座,可惜作者或許尚未接觸第一手原始資料(*註:據何女士告知,「汪精衛紀念託管會」網站及其資料是免費公開的,該書作者並沒有與之聯絡),僅從字面上解讀,難免遺珠。其實字裡行間另有乾坤。記得那是汪精衛賀外孫女生辰的一首七律或是七絕(*註:疫情如關山萬重,很多資料不在手邊,僅憑記憶,恐或不確),裡面有「重光」一詞,還有另外一個忘了是「重華」還是「重嘉」?何孟恆的女兒排「重」字輩,汪精衛以外孫女名字入詩,那首詩就鑲嵌了他兩位外孫女的名字。其中「重光」者,即何重光女士,何重嘉的姐姐,曾在原明鏡出版社何頻的視頻節目上接受訪談回憶外公汪精衛。

這套書在版式編排上,不僅把原始資料全部掃描編排充當背景板演繹文字故事,同時本身也作為圖書主角一起亮相前台。之前討論及此刻執筆,我仍然覺得:資料獨一無二、史料珍貴難得的圖書當如此編排出版,雖然成本不菲,但值得以此傳世裨益後人。

 

3      零星碎片為完整歷史拼圖

最近在幫一位友人整理其文稿(含書信日記),友人退休前是內地一著名文史出版社專責傳記、回憶錄的資深編輯,因工作關係,加上身兼聶紺弩先生私人助手,十數年來結識了一批中國當代文史界名宿(排名不分先後,以在日記中出現為序):聶紺弩、陳鳳兮、秦似、舒蕪、文懷沙、潘際坰、蕭軍、羅孚、吳奚如、牛漢、黃苗子+郁風、李何林、丁聰、吳祖光、沈從文、秦德君、周而復、范用、丁玲、胡風+梅志、朱仲麗、胡愈之+沈茲九、羅念生、薩空了、金克木、樓適夷、徐澄梵、柳無忌、啟功、邵燕祥、徐雪寒、夏衍、鍾敬文等等,來往日增,結下友誼。

友人曾經多次同沈從文訪談,並撰文講述沈從文與丁玲交惡事由,還引用沈就交惡一事的覆函,沈在函中提及:「曾有中山大學中文系一熟人,去當面請教,詢問原因。」至於「中山大學中文系一熟人」是誰?沈在函中匿其姓名。

好在此前為方便整理工作,我依據友人書信日記提到的上述文壇名人,先後買了過百本有關圖書,其中就有幾十本他們的書信日記,本意想用來交叉互證、鈎沉索隱。查《沈從文全集》(北嶽文藝出版社2002年)第26卷.書信卷第332頁,收有此函,函末編者腳註:「此信曾發表於1989年《散文世界》第8期。據原信編入。」而在同一卷第329~330頁收有「致蕭離」函,沈述及沈丁交惡一事時指明這「一熟人」是「廣東中山大學中文系主任吳宏聰」。蕭離先生是著名新聞前輩兼作家,和沈老不僅有同鄉之誼,還曾襄助過沈老(另文詳述)。

這是一個很小的例子,但是舉一反三,知微見著:零星的資料碎片,同樣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可以為還原完整的歷史添加一塊拼圖。

 

2022年1月15日 香港


蒙憲 中學畢業後去農村、進工廠、上大學,畢業留校教書、讀研究生、投身出版,再負笈海外,復落腳香港重做馮婦。幾十年來一直與文字書籍出版為伍,頗自得能寓興趣於稻粱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