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陸揚烈:一清二白宋清如

主欄目:《香港文學》2022年6月號總第450期

子欄目:大洋洲散文專輯

作者名:陸揚烈

今年2月,翻譯家朱生豪先生誕辰一百一十週年,故鄉嘉興文藝界舉辦隆重紀念會,我耄耋九十二,無可能趕去參加,遺憾與鄉愁緊鎖心頭……

抗戰勝利那年,我考入嘉興秀州中學高中班,有幸成為朱生豪夫人宋清如老師的學生。在宋老師的鼓勵與指導下,我的一篇作文被推薦發表在平湖縣《建國日報》副刊,題名〈一個老太太的故事〉。這篇以一位抽大煙的親戚作反面角色的文章,在我出生的小鄉鎮,引發了一些熱議,得罪了這位親戚,我十分惶恐,怎想一篇七千字的作文會產生如此後果!

宋清如老師得知後,找我交談。她說:這個小說的意義,是激發讀者對鴉片戰爭的憎惡。一個作品一旦發表就成社會的財富,作者必須對讀者負責、對自己負責。所以,寫作是極其嚴肅的事。

這句話,成為我一生的座右銘。

宋清如老師來秀中執教是為完成先夫朱生豪的臨終遺願:「我沒能報答秀州母校的恩情,妳一定要代我做到!」朱生豪先生家境清貧,自幼失去父母,由寡居的姨媽扶養,他的中、英文成績優秀,但由於體質羸弱,體育課未能及格,按校章不授畢業文憑,不能報考大學。當時的秀中校長黃式金專門為他召開了一次特殊的校務會,校委會最後決定:發給朱生豪第一名畢業文憑,保送之江大學。

錢塘江自西向東流到秦望山前,突然折回,折成一段「之」字形河道,建在北岸秦望山半腰的大學便被叫做之江大學。之江大學棲於大龍頭和二龍頭兩峰的綠樹叢中,兩龍之間有股終年不斷的泉流,砌着一道水壩,全校都能用上純淨的水。校園西側便是杭州十景之一的「九溪十八澗」,東鄰高入雲霄的六和塔,極目眺望滄海日出。

宋清如老師和朱生豪先生在之大相識相戀,後結成伉儷。

1948年,我也進入了之大,在之大的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寒假,我第一次在宋清如老師家作客。肉炒筍絲、生炒青菜、水豆腐雪菜粒湯,一盤炒雞蛋放在離我最近的面前,顯然是特意為我這位「客人」添加,這餐親切的家常飯,永遠烙在我心頭。

第二年,1949年5月3日,一支解放軍部隊來到之大,在校園草坪上,展開了一場軍民聯歡晚會。我是學校音樂團吉他小組的新生組員,也有幸參加了節目。當年我們很無知,以為解放軍都是農家子弟,沒想到他們會拉二胡、三弦,還會拉小提琴、雙簧管等,而且第一次欣賞到了新穎的中國歌劇《白毛女》,我們無不驚訝又欣喜。

晚會結束後,他們主動找我們交談,原來他們在物色有文藝基礎的大學生,充實文藝工作團。原來,他們就是昨天的我們。這使我對部隊的生活產生嚮往之情。幾個星期後,來了兩位軍官,召開動員大會,希望同學們報名,共同建設新中國。那是1949年5月28日,我成為了一名文藝兵。

一年多後,我去西湖影院看《鑄情》,驚喜地見到了宋清如老師,那時秀州母校已改為工業中專,宋老師去了杭高執教,她關切詢問我的現狀,可是召觀眾進場的電鈴突然震響,我們匆匆告別。又過了一年,我調往舟山群島前沿部隊,在與同窗的通訊中得知《莎士比亞全集》出版,宋清如老師將譯酬五千元(當年大學畢業生月工資五十八點五元),全部捐獻給了秀州圖書館。

有一年我去嘉興參加校友會,與幾位同學去南湖支流米棚河朱家故宅看望宋清如老師。大院已經入住了多戶人家,宋老師住的西披屋十多平方,一隻小飯桌搖搖晃晃,木牀的腳柱只用一根木條支撐着,陽光照到西牆,上面掛着朱生豪先生的遺像與「譯界楷模」的鏡框。想起曾獲飛天獎的影片《朱生豪傳》中有個情節:宋清如挽着菜籃回家,伏案譯稿的朱生豪轉過身,笑盈盈問,今天吃甚麼呀?宋清如把竹籃一側,逗趣地說,「一青二白。」竹籃裡是一棵青菜兩塊豆腐。生活清貧,可是有情有理想就有幸福。後來宋老師搬進南湖畔的新樓,我們幾個同學又相聚宋老師新居,一起歡唱校歌:

 

南堰湖光秀 東南塔影高

地之靈 人淑陶

開浙西學風 破天荒唯吾校

負笈如雲集 桃李多鳳毛

巍巍母校 鐘聲入雲霄

 

1964年我轉業上海作協,任《萌芽》編輯,後在上海木偶劇團當編劇。九十年代初,上海掀起一股莎士比亞熱。小觀眾們也能接受莎劇嗎?我把《第十二夜》改編成《孿生兄妹》,演出後,收穫了小觀眾們的笑聲。我拍了兩張劇照,託校友會轉給宋清如老師,了卻了我的一個小心願。

1995年,我和老伴以「家庭團聚」簽證移居澳洲墨爾本。

1997年6月27日,宋清如老師乘鶴雲天。我為宋老師祈禱,默唸宋老師在朱生豪先生週年祭時寫的那首祭詩〈招魂〉:

 

哦,寂寞的詩人

是你駕着月華的車輪

經過我的窗前

所以月華如比燦爛輝煌

回來吧回來吧

這裡是你不能忘懷的家鄉

回來吧回家吧

這裡可以安息你疲憊心靈

回家吧,寂寞的詩人

 

(紀念宋清如先師逝世二十五週年)


陸揚烈 1931年生於浙江嘉興,杭州之江大學畢業。當過文藝兵,1964年轉業上海作協任《萌芽》編輯,後為上海木偶劇團編劇。1995年定居墨爾本。曾任大洋洲文聯主席,維多利亞作協會長。著有《陸揚烈文集》九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