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白楊:思念從離別後開始

主欄目:《香港文學》2022年2月號總第446期

子欄目:散文

作者名:白楊

下班回家,發現從「饢掌門」購買的新疆烤包子和芝蔴饢都送來了,用烤箱加熱幾分鐘,房間裡飄溢着濃郁的香味,瞬間就把我的味覺和思緒都帶回了新疆。人們常說思念從離別後開始,新疆就是這樣一個能夠在細微處撥動情感的旋律而讓人難以忘懷的地方。

2020年深秋,我和十幾位作家、學者朋友同遊北疆。對於初次踏上這片土地的我來說,這裡的山水風物都充滿着誘人的魅力。賽里木湖神奇迷幻的湛藍湖水,喀納斯山林在深秋中的壯闊與肅穆,伊犁將軍府於歷史蒼穹中鑄就的剛毅風格,還有烏魯木齊饢產業園中熱誠溫暖的現世生活場景,新疆帶着自身獨特的韻味和風情,透過歷史帷幕在現實的畫板上勾勒着嶄新的形象。

從烏魯木齊去伊犁的路程中,導遊小劉是一位快人快語的姑娘。她說話嗓門大,聲音在中巴車裡響亮地迴響着。第一次為我們解說時,她哈哈地笑着說:「你們知道我為甚麼是大嗓門嗎?因為新疆地域實在是太遼闊了,在天地之間,如果不大聲說話,感覺別人就聽不到我的聲音了。」是啊,在新疆的山水間行走,感受最深的就是景色的壯闊與俊美,視野所及,心胸也跟着舒展開去,整個人都不由自主地豪邁起來。大自然養育了這方水土中的人們,也賦予他們慷慨豪放的性格,天人合一,別有一種動人的情致。

小劉的父母青年時代從內地遷移到伊犁,她出生在這裡,對伊犁有着由衷的熱愛和責任感。她為大家唱新疆民歌,講述伊犁歷史的滄桑,還專門到村道邊去給大家買新鮮採摘的新疆水果。讓旅行到此的人們更多地瞭解伊犁似乎是她簡單而專注的執念。車輛駛過伊寧市區時,她給我們介紹了不少當地房地產銷售行情的信息,鼓勵大家到那裡投資買房,而說起這麼做的原因,她的回答也簡單乾脆:「一是因為伊犁天藍水美,氣候宜居;二是因為相對於地域的遼闊而言,伊犁的人口需要增加,地區發展需要更多的新生力量」。在當下年輕人更嚮往去一線城市生活的社會潮流中,小劉對家鄉的熱愛體現出一種樸素踏實的生活態度,不知在她的工作過程中有沒有成功地促成投資買房的事例,不過,她對家鄉的真誠情懷卻深深地打動了我。

我想起當代著名作家王蒙在伊犁的經歷,這也是一個以真誠為底色的故事。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因受政治運動衝擊,王蒙舉家西遷抵達伊犁,在那裡生活了十餘年,他稱伊犁為「第二故鄉」。從二十九歲到四十四歲,在人生走向成熟的季節裡,他在伊犁巴彥岱鎮成為少數民族兄弟的好朋友,一起耕作勞動、相互分享喜怒哀樂。當地鄉民用淳樸真誠的態度接納了這位遠方來的落難才子,王蒙說新疆對於他不是苦難遠行,而是一個生命的高地。「四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在邊疆的風景和人倫親情中,他的歷史憂思和現實情懷都能有所依託,王蒙相繼寫下了《在伊犁》《這邊風景》等佳作,用文學之筆塑造了性格各異的新疆少數民族人物形象。返回內地以後,他還多次重返伊犁,對這片他曾經拋灑過汗水的土地,他有敘不完的鄉情與思念;而巴彥岱鎮也將他曾經居住和工作的地方開發為「王蒙書屋」旅遊文化基地,動情地為遊人講解着每一張書桌、每一把椅子在王蒙生命中留下的印痕,人與人的交流、情感與情感的互通,歷經歲月磨洗而散發出溫暖的光芒。

有趣的是,我們一行人中有幾位也是第二次到訪新疆了。因為地域廣大,從一個地區到另一個地區難免舟車勞頓,他們的興致卻絲毫不因疲勞而有所減弱。在自然山水間流連,到烏魯木齊饢產業園參觀,赴大巴扎採集獨具民族特色的物品,他們感慨最多的是「變化真大」。與十多年前相比,道路更加平坦開闊,生態保護卓見成效,普通人的生活和商品貿易也因為信息時代的便利而能夠連通內外,有了一種居一室而觀天下的「氣魄」,這個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區域感應着時代變革的節奏,正在邁開步伐開創新路。在歷史的古道上,商旅交錯,駝鈴聲聲,唐代張籍《涼州詞》中寫到:「邊城暮雨雁飛低,蘆筍初生漸欲齊。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絲綢之路極大地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和沿線國家地區之間的政治、經濟與商貿發展。而今,科技的飛速進步與世界格局的變化,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提供了新的契機,在互聯網的版圖中,新疆不再是「邊塞」,獨有的地域特色反而使其在商品市場的眾聲喧嘩中獲得了一枝獨秀的優勢,舊貌換新顏,變化總是帶給人們驚喜。

我們一路觀光一路採購,像缺乏節制的小孩子一樣放任自己的購買慾。一行人都買了種類豐富的新疆特色食品,葡萄乾、核桃、杏乾、乳酪、奶棗……,最關鍵的還有烤饢。雖然在內地也曾到新疆餐廳品嚐特色美食,但一方水土自然賦予食物的獨有韻味,只有到了當地才能真切地感受得到。新疆是美食家的樂園,鮮美甘甜的瓜果、肥而不膩的烤羊肉串、香酥可口的現烤饢餅,還有大盤雞、烤包子、手工切糕、拉條子,日日品嚐亦不覺厭倦。汪曾祺先生曾有文章題為《你的味覺就是你的鄉愁》,很傳神地寫出了飲食文化與人類情感之間的微妙關係。在新疆,美食帶給遊人的誘惑,直有種要把他鄉做故鄉的意味,那在美味中凝固下來的美好記憶,衝破時空的阻隔,讓來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們能夠親密地融和在一起,鄉愁也沾染着甜甜的味道。我們急切地想把這種美好的感覺傳遞給家人,食品買得太多,對旅程中的人來說有諸多不便,商家很貼心地代為郵寄,現場封箱以後留下地址,我們就輕鬆地離開了。時代進步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切實的便利,也以一種新的聯繫方式在地域、文化、族群之間建立起互通交流的管道。

我在「饢掌門」店舖買了兩大箱烤饢,把其中一箱寄給遠方的母親。母親出生於中原地區,特別偏愛麵食,想像着她打開包裝看到各種口味的烤饢時的喜悅,感覺自己的新疆之行更有了特殊的意義。因為店舖裡顧客很多,售貨員匆匆收下我寫的地址就忙着招呼其他遊客了,我略微有些擔心,怕她忙中出錯,忘記郵寄或者寄錯了地址,烤饢裡寄託着遊子對母親的思念啊。讓我感到驚喜的是,三天後在機場返程時就接到母親的電話,烤饢比我先到家了。店舖主人的細心、誠信和工作效率給我留下美好的印象,我們由此一直保持着微信聯絡,每當有優惠促銷活動時她便推薦給我,新疆在我的生活中時不時地以烤饢、烤包子、果脯等形式閃現一下,每一次品味都讓我生出挎起行囊再赴新疆的衝動來。

從新疆歸來,團友們強烈呼籲保留着當初為方便聯繫而建立的微信群,大家時不時地把從抖音等新媒體中看到的新疆消息轉發到群裡來,通過這個記憶共同體,保留着同新疆的情感聯繫。9月末我們一行抵達新疆時,山色正因應着季節的變換而呈現出五彩繽紛的容貌;10月上旬,喀納斯下了第一場大雪,新疆的朋友把雪景照片發給我們,在銀裝素裹的世界中,曾經歡騰熱鬧的山林小鎮變得沉靜而緘默,靜水流深,山川河流似乎是在面向蒼穹講述自己的心聲。如果要給這場景配一曲貼切的旋律,我想應該是「呼麥」,那沉鬱憂傷中暗含着頑強生機的唱音,將自然界的生命律動演繹得動人心魄。我們在禾木參觀圖瓦人村落時曾經觀看了當地民間藝人的表演,同日常在電視上觀看呼麥表演不同,坐在圖瓦人的木屋中,近距離地感受呼麥在內心中激發起的情愫,我有一種經受洗禮而萌生的感動。這種由阿勒泰少數民族創造的神奇的歌唱藝術,早在公元十二世紀蒙古形成民族之前就開始在廣袤的地域中流傳,它講述山川草木不為人知的生命故事,以自然之音喚醒沉迷世俗慾望的靈魂。

新疆的美食、山川、藝術和熱情的人們,以這樣獨特的方式進入了我的生命軌道,每每想起總覺意猶未盡。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和遊歷相得益彰地促進了人的生命的成長,新疆之行於我也是一種成長的契機。千百年來,戍邊守關的將士在這裡寫下慷慨悲壯的詩詞;羈旅惆悵的遊子在這裡遙望星空,寄託思鄉的情懷;還有眾多的文學家藝術家,以各具特色的詩性構想把有關新疆的神秘傳奇和世俗溫情傳達給世人。滄海桑田,世事流轉,新疆在歷史變遷中不斷地改換着容顏,有關它的故事,站在不同的立場上,總會有不同的表達,重要的是,每一個與它相遇的人,都會有一種渴望表達的慾望,新疆,就是這樣一個神奇的存在。


白楊 暨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暨南大學海外華文文學與華語傳媒研究基地副主任,吉林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出版專著《台港文學:文化生態與寫作範式考察》《紙上風雲――「創世紀」詩社研究》等多部,發表學術論文八十餘篇。研究方向為「台港澳及海外華文文學研究」、「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思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