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黃維樑:不拘一地聚文才——在「從《香港文學》看世界華文文學」研討會上的發言

主欄目:《香港文學》2015年5月號總第365期

子欄目:「從《香港文學》看世界華文文學」研討會專輯(上)

作者名:黃維樑

剛才各地文友的發言,精彩紛呈。曹惠民教授說《香港文學》這本雜誌是世界華文文學的一個平台,李瑞騰教授認為《香港文學》三十年來內容非常豐富,簡直可用「世界華文文學的百科全書」來形容,都道出了它的特色和貢獻。瑞騰兄還提到,我在它的創刊號就開始發表文章,確實如此。首任總編輯劉以鬯先生錯愛邀稿,拙作論1980年代香港新詩,用詩話形式寫的,就在第一期起連載。第二任也就是現任總編輯陶然兄同樣錯愛邀稿,我這個作者兼讀者,就這樣與《香港文學》一同「成長」了。

說我「成長」,其實用詞不當。《香港文學》確是在成長;我的「成長」,只能巧辯地解釋作「成為長者」。《香港文學》現在「三十而立」,我在創刊號發表文章時,則早已過了「三十而立」之年。《香港文學》創刊於1985年,正是拙著《香港文學初探》出版之年。我在這裡喋喋不休大談「三十」,因為這個年份對我來說也有不小的意義。

今天座談會的主題是「從《香港文學》看世界華文文學」,我這裡就主題略說幾句。我們的確可以從《香港文學》看到世界的華文文學。惠民和瑞騰二兄的平台說和百科全書說甚諦。每一期的《香港文學》都有世界各地的華文作家,貢獻其揮筆或敲鍵的業績。陶老總除了編每一期的雜誌之外,還先後推出了四輯的《香港文學選集》系列。且以第四輯為例。其《散文選》中有連續七篇關於成都的作品。廖子馨的〈三吃成都火鍋〉是「舌尖上的中國」的一個情景:從不同年代的「極興奮的揮汗如珠,和麻辣糾纏着」的經驗,「在火鍋陣中,你能看到成都的發展」。陳建功和廖子馨同在2008年秋天參觀訪問成都,他不讓火鍋,卻「讓一街『搓麻』的壯景嚇了一跳」。5.12地震之後,成都仍然有人打麻將:「辦公樓成了危房,都住在抗震棚裡,餘震不斷,不打麻將幹啥?」陳建功羨慕成都人「樂天知命的處世態度」,認為「安逸」就是成都的哲學。陶然也有一文寫2008年秋成都之行。他也吃成都火鍋,卻似乎更「陶然」於咖啡、於金沙的出土文物、於詩人杜甫。陶然在成都做的白日夢,是杜甫正在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夢如其文,陶然作品的現實性、社會批判性強,久為人稱道。這裡所引述的廖子馨是澳門作家,陳建功則長居北京,陶然的身份不用說了。

再看看《筆記選》的作者,其中孫紹振、古遠清、曹惠民、袁勇麟、劉俊、孫紹振、王艷芳、方忠等是內地學者;鄭明娳、陳義芝、鍾怡雯屬台灣;陳國球、樊善標屬香港。《小說選》呢,香港的周蜜蜜、蔡益懐等等之外,陳浩泉以加拿大為根據地,嚴歌苓則人多在美國。

這樣說來,《香港文學》這本雜誌,就是一本在香港出版的文學雜誌,而不是一本只刊登香港作家作品的文學雜誌。這使我想起西方的《紐約客》(New Yorker)和《巴黎評論》(Paris Review);前者不只刊登紐約作家的作品,後者不只刊登巴黎作家的作品。內地的《北京文學》和《上海文學》,也不只分別刊登北京和上海作家的作品。我們也許可以來個「比較文學雜誌」研究:上述包括《香港文學》在內的冠上地名的雜誌,哪一本最為「不拘一地聚文才」呢?哪一本最是文學的「大都會」(cosmopolitan)呢?

我一向認為,雜誌要發揮影響力,「樂活」十分重要。樂活者,LOHAS也;LOHAS者,life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也,即是「健康永續地活着」。《香港文學》三十年來,正如此活在當代漢語文學界;當然還有以後的三十年再來三十年……

順便說明一件事。我在悼念曾敏之先生的一篇文章(刊於香港《明報月刊》今年2月號)中說:曾先生當年「邀請以意識流小說《酒徒》著名的劉以鬯先生擔任《香港文學》主編」。這個說法未能交代此事的本末。就此事,陶然兄和陸士清教授與我在電話中交談過;陸教授的《曾敏之評傳》(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對此事已有所述說。據陸著所說,1980年代曾敏之(還有羅孚)都認為香港應該有一本不怎樣偏於左也不怎樣偏於右的文學雜誌;不過,如出版,由誰來主編呢?曾、羅想到了劉以鬯。曾敏之與劉以鬯當時已有聯繫交往,認為劉先生是「主其事(即主編文學雜誌)的合適人選」(頁217)。有關當局同意。後來陶然「起草了籌辦《香港文學》雜誌的計劃」(頁217),由劉以鬯任主編;1985年1月,雜誌面世。               

 

(本文據研討會上發言增補而成)


黃維樑,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學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文學博士。在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學廿多年,任講師、高級講師、教授。歷任美國、台灣、大陸多所大學的教授或客座教授。2012/2013學年任澳門大學中文系訪問教授。著有《中國古典文論新探》、《香港文學初探》、《突然,一朵蓮花》等十多部;編著《中華文學的現在和未來》、《火浴的鳳凰:余光中作品評論集》等逾十部;歷任各地多個文化學術團體主席或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