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凌逾:從香港走向世界——2014年《香港文學》的跨域與跨界特色

主欄目:《香港文學》2015年5月號總第365期

子欄目:「從《香港文學》看世界華文文學」研討會專輯(上)

作者名:凌逾

《香港文學》創刊於1985年1月,至2014年12月,每月一期,出版準時,已不間斷地產出360期。到2015年,辦刊足足三十年,三十年如一日,堅守純文學,辦刊有聲有色,在香港來說,難能可貴,讓人肅然起敬。2015年1月24日,在三十週年誌慶座談會上,與會者公認,該雜誌是香港迄今最長壽的文學雜誌,是作家發表嚴肅文學的重要平台。這份最具標誌性的純文學雜誌,推進香港文學發展功不可沒,已經發展為有影響力的香港刊物,成為香港文學的品牌,是香港文壇的旗幟,為東方之珠添華彩。

香港雜誌如何走向世界?跨入新世紀以來,在陶然總編的積極推動下,《香港文學》着力發展成為具有世界性的華文文學雜誌,契合於香港的世界主義氣質,辦刊視野日益宏闊:從關注香港文學,轉向華人文學作品和評論;搜羅凌雲健筆,撰稿者遍及世界各地;追蹤世界華文文壇新熱點;中外文化領域跨界,文學與藝術跨界打通;大力扶持提攜年輕的作家和學者。廣納百川,有容為大,這需要眼光、視野、心胸。香港,匯聚五湖四海人士,藏龍臥虎,平均智商居高世界前列,在這樣一個各路人馬、矛盾、鋒芒高度集中之地,要做到海納大江大潮,殊為不易;既要有包容的心態、平等的眼界,也要有平衡協調的能力、寬廣深厚的人脈。近十幾年來,《香港文學》已經成為中西文化交匯的中繼站、加油站,編者眼光敏銳,把握時代的潮頭浪尖,推進海內外華人交流不遺餘力,已經成為世界華文文學的品牌,在兩岸四地、全球華文的期刊史上創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

以文會友,文學質量是作品的生命線。1985年1月和2000年9月,劉以鬯和陶然先後接任《香港文學》總編輯,為雜誌發展付出了大量心血和精力。他們都是作家,這給雜誌帶上了鮮明的作家辦刊特色,注重作品文學品味,倡導文學革新,自由評論,堅持文學質量第一。陶然評判小說,簡潔明瞭一條標準:不管流派如何變化,能夠牽動人心的,就是好小說。對友人也認準一條:開心就好(1)。陶然主編像穿了隱身衣,深潛雜誌背後,不張揚,不高調,勤力耕耘,遮風避雨,喁喁前行。《香港文學》一直堅守清雅、平衡、中正、安和、均勻、穩健的風格,不搞險峻飛揚,驚奇跳駿,不朝危險、驚奇的方向發展,絕不花哨,如柳公權書法強調的「心正則筆正」,該雜誌以真行腔,文風平易親切,典麗方直,端重楷正。

一直以來,筆者研究香港的跨媒介文化,認為跨媒介與香港土壤兩相宜:因創意需要文化環境孕育,而香港得天時地利之先。奈斯比《大趨勢》發現,美國發明多集於五州,因這些前驅州的人種組合豐富。中國大唐也因國度開放,生成文化混血新種,氣象恢弘。亨廷頓認為,移民較富創造力。二十世紀香港得天獨厚,中西合璧,典型的移民城市,古今中外在此生長共存,傳統、現代與後現代既尖銳衝突又和諧並存;經濟自由,位居世界前列;城市文化的最大特色是雜性,高揚雜種多元文化主義,萬國人種隨處可見,萬國商品進駐,具有世界主義氣質,充滿國際化氣象;這些優勢都不經意間營造出創造力爆發的強大氣場。香港因此能開闢出自成一體的「港派」,具有範式意義,可資大陸學界借鑒。

新世紀後,《香港文學》日益呈現出跨地域、跨文化、跨媒介風味。稿約辭為:「立足本土,兼顧海內外;不問流派,但求作品素質」,辦刊視野面向全球華人,向海內海外刊發。2014年帶「世界」字樣的專欄有:6月的世界華文閃小說展,7月的世界各地機場專輯,11月的世界華文文學掃描專輯。標題放眼世界華文文學的,則有陸士清的〈共舞世界話語文學的春天――寫在話語文學網上線時刻〉、〈邁向新世紀的世界華文文學〉、曹惠民的〈中國大陸世華文學研究之昨天、今天與明天〉、袁勇麟的〈一個不容忽視的文學譜系――世界華文文學中的舊體詩詞〉、陳義芝的〈華文文學的一點斷想〉、陳瑞琳的〈眾生喧嘩:看世界華文文學的新格局〉、駱明的〈在世界格局中的南洋華文文學板塊〉、劉荒田的〈新移民文學斷想〉、高慧琳的〈跨文化實踐與華人華文文學〉。《香港文學》立足香港,走向世界;既有跨區域視野,香港與世界互動;也有跨藝術追求;文學創作與學術批評互補。

2014年欄目設置特色分明,2月有《大拇指》重聚展、4月「藝術對話:也斯週年祭」、8月有悼念羅孚特輯、「蘇童在香港」專輯;12月號推出香港文學小說展評論專輯,特意組織評論《香港文學》雜誌刊發的文學作品,形成對照記,以改進本土文學評論弱化的現象。除了這些特色菜,例牌正菜則有香港作家散文大展、香港作家小說專號、小說舞台、「香港,香港」散文大展、散文家園、香港文學小說展評論特輯、世紀詩群、文學批評展、文藝茶座、真情對話、閱讀筆記、文壇瞭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十五年來,陶然堅持每期寫卷首漫筆,提點重要文章,給讀者指引線索;三言兩語現出文學功力;不僅呈現出十五年路線圖譜,也呈現編輯思路;積少成多,至今已成就近十八萬字,即將出版成書,這是極有價值的研究史料。

《香港文學》相容並蓄,每期均為近百頁篇幅,新思路不斷。單看2014年的標題目錄,就讓人浮想聯翩,隨意興發,可集句成文:管管的一隻蝴蝶從河南飛來,江山如此多嬌讓子彈飛嗎?陶然電光一閃,指尖起舞,從小島漫遊到大島;希爾尼新加坡品榴槤滋味,惟得溫哥華尋長壽麵之味;古遠清在首爾開國際玩笑,鄭芸在日本教中文;葛菁走進帕慕克的伊斯坦布爾,盧嵐擷取面具威尼斯;洪曉嫻染一身鳶尾花,顏敏徜徉夜色森林;王性初詩的血滴,黃仁達得閒飲茶;余光中送夢蝶,馬覺一抹艷陽;羈魂打邊爐,灰娃嘆年華;文人筆生花,齊開香港家。

後現代社會總強調快速、效率,網速、航速不斷提速,快閃行動、快閃歌舞創意迭起,快閃文化波及小說,於是掀起了閃小說風潮。但陶然卷首語告訴我們:閃小說(flashfiction)的淵源可追溯到伊索寓言,好手有契訶夫、歐亨利、卡夫卡等。當代閃小說限華文六百字以內,具有信息時代多管道傳播的特色。《香港文學》6月的閃小說專欄,打撈起印尼、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越南、美國、加拿大、紐西蘭、台港澳內地等地的近一百五十篇作品,區域文化對撞,引人遐想,賜人靈感。海外華人作家多寫養老、養生、骨灰、宗教信念、福報、報應、宿命、問米婆靈媒、集體記憶、綠卡夢、鍍金、番客、打工族、越獄、應徵、牛緣、死亡等事;港澳台多寫愛、恨、家庭悲劇、動作片、人偶裝、死神筆記本、賭徒,富科幻、魔幻色彩;內地或有內地背景的作家多寫諜戰、批鬥、貪官、小三、謀殺、金手指GDP增長的成與毀,富寫實色彩,故事情節離奇,結局總像腦筋急轉彎,讓人吃驚。

當然,靈感跨域交錯之事也時有發生。新加坡學楓也寫解放系列:猶太人從納粹集中營逃離,獲得解放;太太與上司去度假村解放;「我」去夜總會解放,巧遇朱麗安,竟然是家中女傭化名來解放、掙大鈔。全文構思巧妙。新加坡的希尼爾敏感於嗅覺,榴槤滋味能挽救輕生小夥的生命;就像伊朗導演阿巴斯,以櫻桃的滋味挽救了自殺男子的命。馬來西亞的朵拉敏感於聽覺,寫三年後重回原來的房間,還能聽到那中年女心碎的哭聲;養老院的老婦則向醫生求失聰,因不想聽晚輩的刺耳話。在馬來西亞的菲爾筆下,超級富豪喜歡吃大蔥煎蛋,結果一應手下都跟着吃,想沾點富貴氣,還將靈驗說得神乎其神;就像內地汪曾祺寫〈異秉〉,小市民相信與眾不同,能帶來好運富貴,迷信遺傳。陶然寫職業刀手、醉酒幻覺;寫眼盲患者竟要預約一年才能看病;恰似故事新編般,一如既往地呈現出深刻的寫實性。蕪華寫美國華人夫婦,一生攢錢,為這為那,直到一死一失憶,養老錢都未動用,活活被逼成了守財奴。

時代在變。泰國楊玲寫對付變心丈夫,一哭二鬧三上吊傳統手法已失效。內地蔡中鋒寫市長夫人首創印刷鴛鴦名片,隨意找各局長處理小事。馬來西亞楊偉哲筆下,老夫婦養狗,竟然是為了處理剩飯剩菜,為了瘦身和健康。美國的少君寫電腦工程師,為與所愛共撐一傘,竟置吃飯傢伙――貴重電腦於不顧。台灣宇文正寫調音師,拆鋼琴蓋調音時,接長長的電話,彷彿自己的蓋子卸下來,讓旁人不習慣。加拿大陳華英筆下,阿文去西藏拍天葬,竟然將自己搭進去,得成;又寫老老少少一家人喝早茶,都成了低頭一族,叫阿爺等長輩吃點心,都要靠手機傳訊。

台灣李進文掃描超聲波看見不能說的秘密。香港羅貴祥窺探特警訓練班,用暴力教授順從,以走神實踐情治;王良和怒斥列印機死機、被過度注視的黑白電視機的魚骨天線錯位、電腦熒幕deadline,無不在壓迫當代人。澳門寂然俯瞰飛機墜毀前,夫妻自剖心聲、自毀前緣。年輕一代綠茵、吳鑫霖則寫網上奇緣、照見臉書皆空,與數碼網路解不開千千結。香港潘國靈以數學思維書情感,富有創意:例如,深宵凌晨,十致電給前女友三:我對你的感情是十除三,除之不盡,女說:我明白,第三者在這世界總是太多;例如,由let’s go 到let go,期間是以光年計的距離;其還以小說角色戲劇對白方式,再現作家創作賭才華的艱難、成敗得失的壓力。澳門梁淑淇的〈時光話筒之離合悲歡〉,給手機安裝時光話筒應用程式,錄製留言在未來的預設時間播放,由此組接出分手、複合、生子、病故、護母故事,生與死兩條平行線索交錯,構思精妙,科幻想像奇特。

閃得快,好世界。但偶有閃失,也能讓哲思靈感再次起航。7月的世界機場專輯原來有個觸動扳機――2014年初,馬航370航班失聯,陶然卷首語赫然就是「飛向無蹤影」,6月小說〈迷蹤〉已有先兆。陶然還曾創設過地鐵專輯,眼光獨到,新銳合潮。機場、地鐵,出發、抵達、遠行、離散,都是富有後現代感的符號,是後現代社會的衍生物和象徵。二十一位書寫者都是名副其實的空中飛人、世界人,所寫二十一種世界各地機場,異彩紛呈。

機場關聯離情。趙稀方描述女兒獲得哈佛全獎後,一家三口送別在北京機場,全文點化出接送、買零食、喊睡覺等前後幾個細節, 看似不經意,卻催人淚下,戳中了所有為人父母者脆弱的心。女孩菲爾第一次單獨旅行,在陌生的倫敦希思羅機場,體會到旅途中最珍貴的人情。譚惠賢也談及,第一次獨自去歐洲讀書,在啟德機場的三塊圍板禁區,「一個閃身,就是一個人,那是我經歷的最艱難的一個轉身」;啟德機場曾是香港的地標,但她傷感地嘆息:「啟德沒有了,香港的傳奇也消失了……傳奇不是這個世界需要的」。鍾國強則感悟新的香港赤鱲角國際機場,欣賞諾曼設計的建築、默片般的乘客,怡然自得地消磨等飛的時光。

機場啟迪寫作。朱蕊說,寫作像在機場,從一個點出發,可以去無數的地方。在機場裡,每一個人就是一條航線,從自己出發,而後又抵達自己。既然遠方出來遙遠一無所有,那麼,抵達才是出發的理想。她由上海虹橋浦東機場隨意興發,思考世界的可不可思,上升到高深的哲理問題。盧因發覺,溫哥華機場觀景台適合寫詩,讓人文思泉湧;機場還是旅遊景點,不少師生前來field trip,實地旅行觀察,提升寫作思維。鄭明娳也寫加拿大機場,但是卻從兩個以人命名的機場,想到了皮爾斯和杜魯道總統的政績和受大眾擁戴程度,想到建築背後的人文魅力。

好機場給人暖意。吳小攀哀嘆世界機場多是毫無個性的集裝箱,一邊吞,一邊吐,日夜趕工,不動聲色;其常年出入廣州白雲國際機場,不由自主要對機場建設建言獻策:最好由無情到有情,甚至多情,讓乘客安心暖心。而韓國的仁川機場正因做到此點,獲評世界機場第一,九連冠,李安東將之與浦東機場比較,分析仁川機場勝出之因,整體設計高端大氣上檔次,有世界最全免稅店、物美價廉;花園式休閒場所,牌樓木地板民族風儼然;與韓國國立博物館聯手,將航站樓打造成文化博物館;還有免費洗浴、小心搬運行李等很多人性化的細節,讓乘客舒心難忘。計紅芳說波蘭華沙蕭邦機場也很人性化:考慮周到的兒童樂園、最完備的殘疾人登機設施,還有因慢節奏生活而帶來的優雅、從容、善良和天然。景色絕佳的當屬建在海上的日本關係國際空港、與海爭地的新加坡樟宜機場、大海平原高山天空合而為一的韓國金海國際機場,鄭芸、希尼爾、金惠俊對此有詳盡的描述。肖復興難忘芝加哥機場的恐龍骨架,想起「流年暗換南北路,老眼厭看往來人」,恐龍彷彿看盡春秋演繹的滄桑老人,不變的芝加哥對於居住者而言,其實是好事。劉荒田講及多次進出紐約甘迺迪機場,在陌生城市的接機趣事。印尼袁霓的〈雅加達「蘇加諾――哈達」機場〉溢出到了8月號。若然攜帶也斯小說,在蘇黎世候機,卻念茲在茲香港,由此體驗煩惱娃娃的回程之旅。黎翠華則是懷揣澳門,在葡萄牙里斯本機場尋找熟悉的前世今生記憶。當然,機場也會給人寒意,如馬海甸所寫的莫斯科謝列梅捷沃機場。

機場見證華人的崛起。梁源法描述三十年前與巴黎戴高樂機場第一次約會的惴惴不安,到如今頻頻出入其中的駕輕就熟,呈現出華人自信之姿興起的歷史流變過程,機場最能見出人間的真情流露。胡仄佳也注意到悉尼機場華人越來越多,中文旅遊指南、指引標識越印越精美。其實,新西蘭、美國等國都早有此現象。全球華人流動正影響着世界文化。國際航空機場屬於「非地方」(non-place),這流動站和周遭環境沒有甚麼關係,自成一體,不屬於一般意義的地方概念,不屬於當地居民,而屬於國際人,邊際人;在此,社會關係、歷史和身份認同會變得模糊不明。還有甚麼比國際機場,更能讓人體驗到全球化、地球村 、世界性、流動性、國界邊界等宏大話語呢?由機場建築地理空間出發,能碰撞出那麼精彩的思緒靈感,也是讓人醉了。機場專欄不同於過去的遊記文學,開拓文學地理學,有更高層次的提升,屬於跨學科、跨地域、跨文化的新銳實驗。設計此專欄,實在值得點讚。

上述兩專欄,明顯具有世界性、前衛性。但是,以散文筆法寫機場,多是溫情、美好的記憶;而閃小說多寫暴力血腥、喊打喊殺、淒慘悲劇 、魔幻詭異,彷彿不傳奇則不足以稱奇。雖然書寫者們都用漢語華文,但因來自世界各地,用語不同,風格迥異,文化有別,讀者不時遭遇奇特話語,給人陌生化的激靈,就像冷水澆面,這衝擊讓人新奇清醒,醒悟到華人的個體差異性、尊重有別的重要性。

讓人難忘的文學佳文多多。北京王童寫人,力透紙背,〈發子變形記〉細描同窗發子從初識到下鄉到亡命的經歷:從小偷到大偷,從偷盜變成動物保護主義者,從蠻霸到懼內,從死刑犯到畫家,雖作奸犯科之輩,卻是有情有義有骨之人,尤其臨終所畫《懷念》,將一生經歷入畫,野性四溢,憤世嫉俗。全文寫「我」和發子在畫家邢有民啟迪下的成長記,滲透出對繪畫藝術、人生苦難的深刻感悟。香港王良和寫事,一波三折,初看〈波仔記〉題目,以為寫人,細看才知寫餐廳,回憶大學、工作婚姻時代在那裡度過的快樂時光,回想其同窗友情、讓人難忘的人物;前面是溫情的記憶,突然筆鋒一轉,結尾竟至極度驚悚,那溫婉的老闆娘被老闆情婦所殺,變成了油炸咕嚕肉。故事很有香港性:甚麼驚奇的故事在香港都似乎變得不再神奇。馬來西亞黃錦樹以魔幻夢幻的筆法,寫酉少爺去祖上古墓、紀念碑蹓躂,夢見古墓破開復活、夢見燃燒的綠樹、燃燒的春夢,古墓衰朽氣與熱帶生命力相生並存,馬爾克斯之風吹拂,異域色彩充溢,文筆活力儼然。

2014年《香港文學》既呈現世界空間的跨越視野;也呈現歷史時間的穿越視野,送呈歷史大菜。曹惠民的〈中國大陸世華文學研究之昨天、今天與明天〉上溯學科淵源:從胡風和范泉說起,前者1936年譯編《山靈――朝鮮台灣短篇集》,後者於1946年前後發表過台灣文學研究文章十一篇,研究小說戲劇、高山族傳說文學,被陳映真稱為「大陸台灣文學研究第一人」;該文還考證出,最早發表台灣文學作品的刊物是《上海文學》,1979年3月刊發聶華苓的〈愛國獎券――台灣佚事〉;同時,詳盡梳理學科建構歷程,對未來學科發展深化提出切中肯綮的設想;該文史料功夫紥實,視野宏闊,立論嚴謹。劉俊的〈文武父子古都緣〉歷數白崇禧和白先勇父子的南京情緣,一個因參戰而結下悲喜情緣,一個在南京培育出崑曲情緣和蒼涼悲憫之感。劉俊自攻博起研究白先勇,至今已有二十年,對白家譜系瞭然於胸,刻寫歷史的跌宕起伏、人生的曲折多變,落筆精確。全文情深意摯,筆墨飽含深情。閱後方知,原來白家竟是來自中亞的阿拉伯人。白家先勇享有文名,媲美李家太白,大概都因為是中外混血的優良品種,由此論題或許可衍生出精彩的論文,很有趣的研究角度。雜誌還刊載蕭乾寫給巴金的書信,知己之間情真意摯,字裡行間刻下了時代的痕迹;刊載蔡其矯遺稿〈旅途詩稿〉,為遊黃山組詩,由王炳根留存提供。兩者都極具史料價值。徐重慶的〈李健吾給趙景深的新婚賀禮〉,由一張新婚賀卡,論及兩者深厚的友情。此外還有黃維樑悼念夏志清先生,劉紹銘話分兩頭記夏公;追念羅孚,則有邵燕祥、孔捷生、黃慶雲、彥火、周蜜蜜、馮偉才、沈西城、施友朋、盧因等;何杏楓回憶黃繼持老師,木魚懷念張國榮,桂清揚向七月派最後一位詩人冀淓致敬。逝水流年,追念逝者,鈎沉歷史,讀之令人感慨欷歔。

《香港文學》具有跨媒介性,不時有小說與電影、曲話、戲影的打通之思。推出香港台灣電影小說專輯,富有創意;又以繪畫、圖配詩、詩文方式紀念也斯,藝文互涉對話,仿作小說尤其出彩:黃勁輝〈後現代的剪紙與愛情〉,呼應也斯的〈後殖民食物與愛情〉和〈剪紙〉;陳子健的〈李小姐的IPAD〉,呼應〈李大嬸的袋錶〉;葉曉文的〈帶傷的苦瓜〉,回應也斯的〈給苦瓜的頌詩〉。呈現跨媒介性的文章,還有馮宵論電影與小說《胭脂扣》,胭脂凝淚驚夢破;吳美筠詩歌〈電影館看香江光影〉;沈海燕論蘇童小說與電影改編,視之為無法改造的「紅粉」;黃淑嫻以圖文記事簿法,寫蘇童在香港;葉麗詠分析《寶島一村》的劇場元素與故事情節;孫立川創電視傳記文學劇本〈萍蹤俠影錄――梁羽生〉;綠騎士寫〈歌劇‧袋鼠‧陽光〉;陶然卷首語特意點出:「辛其氏在茶座憶舊,曲話、戲影、紅樓,一一在她筆下復活」。(2)

整本雜誌裝幀設計也有跨媒介特色。2014年封面均為北島攝影,封二為雜誌信息;封三為文學活動點擊,圖文並茂,2015年進化為彩照配圖;封底為「影畫詩心」,繪畫配詩;最後一頁為下期預告,倒數第二頁為新書推介、文學短訊。全刊既有對已刊作品的評論,也有對未刊作品的預告。每年第一期,則有上年雜誌的總目錄。每年封面封底用一個色系,一年一摞,井然有序,2014年用淡雅的米黃色,而2015年則因三十歲大慶用喜慶紅。內頁標題不時有秦嶺雪的書法題字,古雅詩意。內頁也講究圖文適配,新書書評配封面書影;遊記配照;機場專欄,每文均加插全球各地的機場景觀照片,瞬間呈現機場的感性認知,給人親切感。每一個設計細節都前後左右呼應,自然地成長為帶感情的、有歷史感的刊物。

2014年有文藝茶座,跨界說文論藝:劉登翰〈色燄的盛宴〉節選自《李錫奇評傳》第三章,詳盡梳理李錫奇藝術史,從木刻到布拓版畫;從普普到歐普藝術,以民間民俗物對普普精神進行突破和再創,再從裝置到連作藝術,不斷發展;有感於《清明上河圖》手卷的時間流動感,創作圓與方系列,展現二元對立的無盡玄思;賭具系列、大書法系列、漆畫系列,化用中國文化元素,修煉為畫壇的變調鳥,走向藝術頂峰。劉登翰作為書法家,敏感於李畫家創新藝術的美學意蘊,分析鞭辟入裡。秦嶺雪不僅是書法家,也寫詩為文,〈隨筆三題〉賞讀杜永志書法集《寒梅墨韻》,細描先文人後印人的篆刻家王泉勝,分析王來文國畫如何漸入精微。孫紹振曾研讀秦嶺雪的詩歌,入木三分。陶然說,寫作用命,書法養命;秦嶺雪出入其間,從容自適,追求風雅蘊藉的文風藝風。陶然散文集新書《風中下午茶》自序,一貫的樸實謙遜,平實如話,讓人如沐春風。王鼎鈞〈我所知道的比喻〉,論明喻、隱喻,例證豐富有趣,如「愛情與咳嗽不能久藏;長江斷流時我斷念;掛着牆上的江山;有個黑酋長在等他,名字叫死亡」,《百喻經》更上升到象徵層面。年輕一代周潔茹寫〈自己的對話〉,瀟灑自如,語言老辣。2014年有三篇對話體:香港翁文嫻專訪寫〈0檔案〉的大陸詩人于堅,成〈古典王維與工廠系統的學習〉;陳錦德與胡燕青對談,成〈呈現感覺、細說人生――胡燕青談散文創作〉;蕭欣浩與蘇童對談,有〈江南吃貨的酒食印記〉,文體體裁豐富多彩。書評方面,司方維指出,袁勇麟主編《陶然研究資料》是華文文學史料建設的範本;曹惠民認為,李元洛《唐詩三百首新編今讀》是高標獨舉間情懷;袁勇麟評曾煥鵬的《當代散文美學論》;篇篇視野恢弘,解讀精細,懷珠銜玉,各有精彩。

每期封面隆重推介的文章,兩篇忝列者不少,如季季的〈我的第一個海南朋友〉、〈陳列割草〉;黃錦樹的〈那年我回到馬來西亞〉、〈燃燒的綠樹〉;黃維樑的〈當中文遇見英文:余光中論翻譯體中文〉、〈悼念夏志清先生〉;孫紹振的〈福建鄉土〉、〈老友張毓茂的人與文〉,後文對老友知根知底,嬉笑怒駡,妙筆生花。此外還有蔡益懷〈渡邊淳一《失樂園》的美學意蘊〉、區肇龍〈讀劉紹銘教授的《冰心在玉壺》〉、鄭寶娟〈贏家通吃〉、黃靜〈赤麂〉、潘步釗〈公屋的故事〉等。他們多是既寫文評又創作的多面手。張嘆鳳概說黃維樑的文學成就與影響,精雕龍,品人間詞話,論艾略特與中國現代詩學,詩學縱橫,結杜甫、夏志清、余光中為莫逆之交,美文理趣小品出眾,身兼作家與學者於一身。鍾怡雯素有台灣文壇的「文界哪吒」之稱,除寫散文〈地鐵與黑麵包〉、〈麻雀樹,與夢〉,還論新疆漢語作家劉亮程的村莊敍事。黃勁輝既有小說〈後現代剪紙與愛情〉,也有電影小說〈假如布列遜是寇比力克〉。鄭政恒寫詩〈羅聘鬼趣圖〉,還有評論〈從性別到歷史:蘇童《婦女生活》與侯詠《茉莉花開》〉。李娜〈還俗記〉以散文筆法,論白先勇筆下人物:尹雪艷的文學性、金大班的煙火氣、台北人的在地與還俗、戲園裡的小孩――俗的信仰,比較其小說與電影、崑曲舞台劇的跨界,論述其如何努力突破華文界文化自殘的痼疾。該文可讀性強,文筆老練灑脫。

世界華文文學評論是重頭戲。陳岸峰評夏志清的扛鼎之作《中國現代小說史》,如何建構現代文學大傳統,排座次,分主次,重估作家,既以文學價值為原則,又帶有鮮明的政治傾向,評論作家也有矛盾,但因以敏銳觸覺挖掘文學價值,而能振聾發聵。賞讀馬來西亞朵拉作品的論文有三篇。劉俊評其散文為尋美的旅程,用美文寫美景、美人、美食,表達美意,以此安頓旅途心靈的漂泊感。方忠論其微型小說的質感與意味,既寫傳統孝道與親情,也直面現代社會問題,小中見大,以畫家筆法勾勒生活瞬間,結尾喜劇反轉、意味深長。曾麗琴謂其十多本微型小說為花的修行,詳述其筆下的日常題材、女性生存、豐盈意象。袁勇麟〈小真實與大情懷〉,論馬華作家菲爾的《拋閒情》,既有純真之趣,也有文化反思,見出音樂品味,該文的文本解讀精細,屬於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百年海外華文文學研究」成果。胡德才論印尼喜劇家林萬里,諷刺鋒芒指向商業社會的虛偽勢利,金錢腐蝕人性,人人互相算計,幽默調侃,犀利反諷。全文例證精當,點評精準,讓人忍俊不禁。

在全球視野下,研究作家的跨域書寫興盛。論名作家筆下的南洋情結,有兩文呼應。馬六甲的夏蔓蔓注意到張愛玲的南洋情結,《紅玫瑰與白玫瑰》的紅玫瑰娘惹黃嬌蕊、《傾城之戀》的精刮富浪子范柳原都是南洋華僑出身,都帶有熱帶雨林氣息,都放過洋,走過四方,感興趣於真正的中國,都投入到一場火熱的戀愛中,然後愛火煙消雲散。散文《燼餘錄》提及香港同學,學醫的多為馬來亞華僑,華僑女生則多為時裝狂;《談跳舞》描述馬來亞華僑金桃跳馬來舞;後期《小團圓》提及馬來亞僑生林醫生,幫過九莉逃生。劉以鬯曾於1952~1957任職於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南洋敍事結集為《星嘉坡故事》、《蕉風椰雨》、《熱帶風雨》、《甘榜》等,朱崇科分析劉以鬯筆下的南洋風景、南洋虛構、南洋書寫的文學史意義,外來客寫南洋本土,實現自我轉換。兩文的研究視角獨特,梳理有趣的文本細節,讓人眼前一亮。

香港文學研究比重大。葉維廉論弟子也斯的語言風格的自覺與營造:先論語不成詩;再論也斯的詩感,冷凝反嚼,語氣自然,乾淨利落;在事件呈現與語調存真上提供了變化多端的語言策略,深悟象徵和發現的詩學;開闢凝注的藝術,冥思入神出神,於是聽到「靜默摩擦靜默發出聲音,綠色回答綠色,相遇在這世界的早晨」;映射化用古詩,於是有「月出驚起汽車,在黑夜裡斷續鳴叫」;運氣行文重頓切和空間部署,呈現內在的思想形狀;不忘時時為香港文化塑形。全文洋洋灑灑兩萬字,詩人論詩,入心入肺,他人難仿。崑南為梁品亮《細說》寫序,拈出「時間、愛慾、語言」三個關鍵字。時間透過空間而活,像兩粒原子互撞,激出記憶體宇宙來。情慾暗湧,最難控制與表述,小說彷彿是供人吐露情愛記憶的樹洞,越愛記憶,情愛越深。文學的本領是讓語言起死回生,無中生有,再有中生無,最後無中生無,才成大器。語言是肌膚,語言與慾望一起顫抖,單陽雙陰的哲學,是梁品亮語言國土中搶眼的圖騰;男女對答,秋天地回覆,冬天地問,活用語言。吳美筠論黃碧雲的隱形書寫與小說的暴與烈,由書寫揚眉女子,到自我放逐關注天涯淪落人,到拒絕寫女性媚態和中產夢公式,再到《烈佬傳》的書寫焦點轉移,為失語烈佬代言。蘇燕婷分析西西短篇小說的時間意蘊,再現世紀交替、歷史變遷,敍述節奏多有創意。凌逾論香港唐睿長篇《Footnotes》,以註腳為文本主體,獨具創意;在註腳空間層面,實現多層盜夢的轉化;在命名符號層面,進行異項人生和正項人生的轉化;在註腳時間層面,開拓牙籤發芽式的光影聲色、通感想像與記憶美學敍事;全書透過觀感、嗅感、觸感等多種感官,對生活細節有天才的感悟力,再現出栩栩如生的生活現場感和質,恰如《追憶似水年華》打撈記憶的聲色形味,形成自成一格的記憶美學。《Footnotes》正副文本互動,形成了多聲道敍事;西西《瑪麗個案》是其前文本;而在數位網路世界中,後來者可運用加註、超鏈結元素,開闢更新的文學創作。

總體而言,2014比之2013年專欄更豐富多樣。2013有重點作品專號:1月的創刊二十八週年紀念「香港作家小說專號」,3月「馬華作家作品展」,6月「香港作家散文大展」,7月「加華作協」推薦作品十二人展,11月「我愛老北馬」印象專輯;也有評論專輯:2月「文學與電影專輯」,5月「文學批評展」,9月「推理小說評論專輯」。5月凌逾〈盤點2013年香港文評〉指出,綜覽2013年香港文學研究,從總體論而言,既有異托邦後殖民研究,也有跨媒介敍事的新角度研究,新著、碩論選題轉向關注年代論、報刊雜誌、歌詞、電視劇等新方向。就個體論而言,分析年度作家陳冠中的論文有深度,追念也斯的評述有廣度,新作家研究有新意。香港文學和文化的精彩仍然在召喚更多的伯樂。相對來說,《香港文學》的小說詩歌散文專欄豐富,戲劇略少。

對於香港研究而言,亟需先整史料,再修史。11月號陳國球《香港新文學大系1919~1949》總序指出,經三十年醞釀,終於成就十二卷大系,仿照《中國新文學大戲》體例,集合各種文體類型。首六卷已經面世:為新詩卷、散文兩卷、兒童文學卷、舊體文學卷、通俗文學卷;餘下的小說兩卷、評論兩卷、戲劇卷、文學史料卷,預計在2015上半年出齊。每卷主編均撰寫導言,說明編撰理念。這是功德無量的香港文壇大業。《香港文學》早已着手史料整理。從2008年起,陶然總編有戰略眼光地推出「香港文學選集系列叢書」,至2012年已出版至第四輯。「香港文學選集系列」六冊,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小說選四冊:《傘》、《Danny Boy》、《垂楊柳》、《鷲或羔羊》;散文選兩冊《秋日邊境》、《尚未發生》;選自2000年9月至2005年9月《香港文學》;第十六本為筆記選《黑夜裡的閃電》(2009.1~2012.6),題目隱喻要在文學式微年代裡繼續尋找光和熱。僅僅2014年,已足夠編選精彩選輯;因篇幅所限,本文無法一一論及所有佳文佳作,只好期待以後的精選集以饗讀者了。

香港比大陸先走一步,更早步入後現代社會。今日年輕人成長於數碼時代,在網路海洋中遊刃有餘,人稱網路原住民(Digital Native)(3);而餘者則為網路新移民(Digital Immigrant),置網路於次要地位。那麼,在網路數碼時代,《香港文學》雜誌如何應對新變,將是新時代的未來新問題,也許,其在不經意中已經實現了穩妥的轉身。

 

 

 

 

 

【註】:

(1)      陶然:〈開心就好――秦嶺雪印象〉,《香江文壇》,2003年6月

(2)      陶然:〈飛向無影蹤〉,《香港文學》,2014年7月號

(3)      馬克‧包爾連(Mark Bauerlein)編:《數位併發症》,溫美鈴譯,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8月版,頁25~26頁


凌逾,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社科院博士後,研究方向為比較文學、華文文學,發表論文五十多篇,著有《跨媒介敘事——論西西小說新生態》、《跨媒介:港台敘事作品選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