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劉俊:《香港文學》選集系列:從《香港文學》看世界華文文學的一種視角

主欄目:《香港文學》2015年6月號總第366期

子欄目:「從《香港文學》看世界華文文學」研討會專輯(下)

作者名:劉俊

「《香港文學》選集系列」由陶然主編,選擇自2000年9月至2012年6月十二年間發表在《香港文學》上的重要作品,匯編成冊,分輯出版,每輯四冊,至今已出版了四輯十六冊,計有小說選八冊,散文選四冊,文論選兩冊,筆記選兩冊,共收入小說二百九十八篇,散文二百九十五篇,文論九十篇,筆記九十五篇。

《香港文學》自1985年創刊以來,在每期都會刊登的「稿約」中,這樣定位自己的文學訴求:「立足本土,兼顧海內海外;不問流派,但求作品素質」。事實上,《香港文學》也確實做到了「立足本土,兼顧海內海外」——也就是說,《香港文學》的文學胸懷,是以香港本土文學為基本立足點,同時相容了包括台灣、中國大陸、日本、東南亞諸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菲律賓、汶萊等)、北美(美國、加拿大)以及歐洲許多國家的華文文學,由是,在以香港作家的創作為主體、呈現香港文學豐沛繁盛風貌的同時,也並置世界範圍內的其他國家和地區華文作家的創作,就成為《香港文學》的一大特色。在今天,當我們通過《香港文學》這個角度,來看世界華文文學的時候,選擇「《香港文學》選集系列」這個時間跨度達十二年之久,收入小說、散文各近三百篇、文論和筆記各近百篇的文學集群,來分析《香港文學》與世界華文文學的關聯性,就不失為一個非常有效也頗具代表性的視角。

為了能較為準確地把握「《香港文學》選集系列」與世界華文文學之間的關係,本文對「《香港文學》選集系列」所收作品(包括小說、散文、筆記、文論)的作者屬地作了一個基本統計,希望能通過對收在「《香港文學》選集系列」中的作者屬地區域分佈的分析,最終尋找到《香港文學》與世界華文文學產生關聯的獨特風貌和內在機制。

按照「《香港文學》選集系列」所收四種文類(小說、散文、筆記、文論)和作家分佈區域,我們通過統計,得出了這樣兩個表格:

作家部分(人):

 文類      地區        香港        台灣        大陸        東南亞    北美        歐洲        其他

 小說                      75            6            20          23           21            9            3

 散文                      72            18          36          14           23            8            7

 筆記                      33            8            28           3            5              2            3

 文論                      32            5            30          4             6              3     

 

 

作品部分(篇):

 文類      地區        香港        台灣        大陸        東南亞    北美        歐洲        其他

 小說          154     7             25            48          32            20            7

 散文          127         28            62            22          37            10            8

 筆記          36            9             35            3            6              2              3

 文論          35            5             36            6            7              2     

 

 

表中的「東南亞」包括了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菲律賓、汶萊、越南等國家;「北美」包括了美國和加拿大兩個國家;「歐洲」包括了英國、法國、荷蘭、愛爾蘭、瑞士、西班牙、比利時等國家;「其他」則包括了澳門、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厄瓜多爾等國家和地區。

通過對這兩個表格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1)「《香港文學》選集系列」入選的香港作家和他們的作品居主導地位,香港作家創作的小說和散文則以絕對優勢構成這兩種文類的主流。入選的香港作家,均為一時之選,小說方面,入選五篇小說的有韓麗珠、陳寶珍;入選四篇小說的有許榮輝、陳汗、周蜜蜜、崑南、也斯、黃勁輝、辛其氏、謝曉虹;入選三篇小說的有王良和、羅貴祥、張婉雯、關麗珊、潘國靈、陳慧、陳曦靜、廖偉棠、黃琮瑜、董啟章、綠騎士、韋婭、適然、黃虹堅;入選兩篇小說的有西西、黃淑賢、袁兆昌-黃敏華、王貽興、海辛、葉輝、邱心、陶然、顏純鈎、王璞、余非、黃盛源、伊凡、沈大中、小浺、葛亮、戴碧琪、梁科慶、海靜、陳德錦、蔡益懷;入選一篇小說的則有蔡炎培、、馬俐、鍾玲(台)、麥浪、胡燕青等。在散文方面,入選四篇散文的有也斯、西西、王良和、許迪鏗、黃仁逵;入選三篇散文的有葉輝、胡燕青、劉紹銘、綠騎士、梅子、馬家輝、鍾國強、馬俐、北島、陶然、鍾玲、鄧小樺;入選兩篇散文的有何福仁、謝曉虹、張君默、黃秀蓮、雁楓、曾瑞明、舒非、李洛霞、麥樹堅、淮遠、陳寶珍、湯文鋒、譚惠賢、羅孚、吳羊璧、陳慧英;入選一篇散文的則有張仁強、蔡炎培、潘銘燊、陳德錦、黃慶雲、董橋、蔡益懷、施友朋、古蒼梧、辛其氏、黃虹堅、麥浪、鄭政恒、黃康顯、何福仁、黃國彬、樊善標、顏純鈎、黃燕萍、劉再復、張婉雯、張曼儀、廖偉棠等。從某種意義上講,將這些入選的作家名字排列在一起,可以大致勾勒出香港當代小說和散文的基本輪廓。

(2)「《香港文學》選集系列」 在立足香港,以香港為優先的前提下,入選的「世界華文文學」作家和他們的作品,遍及兩岸四地、東南亞、東北亞、北美、南美、歐洲、大洋洲,涵蓋二十三個國家和地區,真正實現了「世界華文文學」的大聯合。看取視野之開闊、輻射範圍之廣泛,包容胸懷之博大,入選水準之高妙,令人嘆為觀止。在入選的「世界華文文學」作家中,我們看到了這樣一些大名鼎鼎十分熟悉的名字:台灣的瘂弦、駱以軍、蘇偉貞、簡媜、陳義芝、余光中、季季、蔣芸、鄭明娳、張曉風、席慕蓉、蔡詩萍、楊佳嫻、陳若曦、廖玉蕙等;大陸的莫言、蘇童、王安憶、陳建功、楊絳、韓少功、遲子建、余華、劉心武、格非、李國文、徐坤、季仲、畢淑敏、池莉、趙麗宏、肖復興、毛尖、舒婷、張潔、李輝、陳染、鄧友梅、趙本夫、葉永烈、陸天明、李元洛、朱蕊、蔣子丹等;新加坡的王潤華、黃孟文、周粲、希尼爾、艾禺、尤今、駱明等;馬來西亞的鍾怡雯、陳大為、黃錦樹、黎紫書、潘雨桐、朵拉、許通元、賀淑芳、張錦忠、方娥真、胡金倫等;印尼的林萬里、袁霓、黃東平等;泰國的司馬攻;美國的白先勇、嚴歌苓、聶華苓、叢甦、李歐梵、趙淑俠、施叔青、非馬、王鼎鈞、張系國、王渝、喻麗清、施雨、呂紅、陳謙、沙石、劉荒田、陳瑞琳、張錯;加拿大的張翎、陳河、陳浩泉、盧因、梁錫華;英國的虹影、馬建;法國的鄭寶娟、黎翠華;比利時的章平等;荷蘭的林湄;澳大利亞的胡仄佳等。這些作家,放在世界華文文學的總體格局下看,都是一時之選的代表性人物,他們能被「《香港文學》選集系列」盡數「收編」,可見《香港文學》的號召力、影響力和凝聚力。

(3)「《香港文學》選集系列」入選作家和作品的基本格局是:立足香港,依託中國大陸和台灣,以東南亞和北美為重點,面向世界。具體而言,就是以香港作家的小說和散文創作為基幹,以台灣、東南亞和北美著名作家的小說和散文創作為延伸,以香港學者和大陸學者的文論為輔助,向世界華文文學展示自己的風貌和身姿。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香港文學》雖然是個以發表文學創作為主的文學刊物,可是從其創辦伊始,就十分重視文學史料、文學評論/文學研究文章的刊發,有時為了對文學創作有所促進,還有意識地組織一些文學評論的「專輯」、「專欄」。在這個過程中,香港本地學者的積極參與,和大陸學者的有力支持,形成了香港文學評論/文學研究的兩翼。香港本地學者曾敏之、盧瑋鑾、梁秉鈞、鄭樹森、黃維樑、劉紹銘、陳國球、黃子平、許子東、黃繼持、樊善標、孫立川、馮偉才、羅孚、許定銘、王良和(馬博良)、何福仁(西西)、劉再復、麥浪、秦嶺雪、陳德錦、陳智德、方海倫、黃偉豪、鄭政恒(馬博良)、梁羽生、顏純鈎、梅子、古劍、施友朋、黃燦然、董橋、卜立德(David Pollard)、鍾玲、謝曉虹、璧華、梅子、陶然、王璞、羅貴祥等先後出場,陣容強大,論述精辟;與此同時,大陸學者的隊伍也毫不遜色,包括了劉登翰、孫紹振、謝冕、古遠清、陸士清、鄭敏、邵燕祥、周良沛、陳思和、藍棣之、黃萬華、曹惠民、黎湘萍、趙稀方、劉俊、方忠、王緋、凌逾、計紅芳、王艷芳、鍾曉毅、費勇、王光明、袁勇麟、李安東、陳小明、李娜等老、中、青三代學者,論述範圍則既有對香港文學的評論,也有對世界華文文學中其他區域文學的闡釋。相對於香港本土學者更多地關注香港文學,大陸學者的論題要開闊得多。此外,台灣學者(蘇偉貞、陳義芝、鄭明娳、高全之、楊佳嫻)、新馬學者(陳大為、鍾怡雯、黃錦樹、許福吉)、美加學者(李歐梵、王德威、張錯)和歐洲學者(安妮‧居里安、法蘭西斯‧密西奧、菲利蒲‧拉宋)對香港文學乃至對世界華文文學論述的共同參與,則成為香港文學評論/文學研究的有效豐富。當這些學者(有些也是作家)有關香港文學乃至世界華文文學的研究成果共同呈現在「《香港文學》選集系列」中的時候,這些論述不但從全球不同的「位置」和視野來反觀香港文學乃至縱論世界華文文學,而且其本身就體現了《香港文學》對世界華文文學的開放和主動擁抱的態勢。

(4)從「《香港文學》選集系列」不難看出,《香港文學》為世界華文文學的繁榮和發展,提供了一個立足香港、以香港為優先並具有香港特色的世界華文文學平台。「《香港文學》選集系列」從某種程度上講是《香港文學》的精選集,「《香港文學》選集系列」所具有的所有特點,說到底是反映了《香港文學》的特點,因此,本文對「《香港文學》選集系列」與世界華文文學之間關係的分析,只不過是從一個特殊的角度,展示了《香港文學》所透映出的世界華文文學觀,那就是:以香港為立足點,發揮香港可以開放地聚合兩岸四地乃至世界各地作家的優勢,讓《香港文學》既以香港為優先,但又不限於香港;既面向世界,同時又不同於一般性的面向世界,而是具有香港特色(立足香港,依託中國大陸和台灣,以東南亞和北美為重點)的面向世界。《香港文學》的這一準確定位,使它成為既是一本「地方性」(香港)的文學刊物,也是一本「世界性」的文學

刊物。


劉俊,男,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台港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獲得者。受聘為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廈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暨南大學海外華文文學與漢語傳媒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中國現代文學館柏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兼任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副會長,江蘇省台港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會副會長,江蘇省中華詩學研究會副會長。著有《悲憫情懷——白先勇評傳》、《世界華文文學整體觀》、《越界與交融:跨區域跨文化的世界華文文學》等論著數種,主編、參編教材若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