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徐 虹:打通自我與世界的通道

主欄目:《香港文學》2015年8月號總第368期

子欄目:「新世紀香港小說的趨勢」研討會專輯

作者名:徐虹

我是第五次來香港。我最初對於香港的印象是兩首歌――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的《香港之夜》描繪了香港的浪漫和華麗;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東方之珠》嘆盡香港的繁華與雍容。走近香港會慢慢知道,香港不僅有中銀大廈以及繁華的商業,不僅有搞笑的《警察故事》和繁榮的影視業,不僅有光怪陸離的街景、令人眼花繚亂的時裝、維港的旖旎風光,不僅有商界超人李嘉誠、影視大亨邵逸夫、大哥成龍、文俠金庸、非常王菲……在這一切的背後,香港還作為最有代表性和說服力的城市之一,與北京、上海三足鼎立,勾畫出當代中國現代化都市的輪廓。

 

香港文學的一點印象

張愛玲與香港及香港文學有着不解之緣。

我認為,張愛玲最有特色的作品不僅是描述香港――上海之間的《傾城之戀》,也不是《紅玫瑰與白玫瑰》,甚至也不是《金鎖記》、《沉香屑》――那裡面固然有對女性命運的精妙體察,對世道人心的一語洞穿,加之與生俱來的骨子裡的高傲與冷,使讀者彷彿五臟六腑變換了一個全新格式。但它們似乎是過於華麗了,還保有年輕時代的色彩和底調。事實上,長篇小說《十八春》卓然超群。它完全地練達而老成,靠的全是內裡的實實在在的好。並且寫了人的命運由鮮亮變為黯淡之必然,之無可奈何的宿命感。人彷彿是上界手中的巨大玩偶中的紅綠骰子,在時空顛簸中顛倒一個個――其實這才是接近真相的。她的每一句話都像是在巔峰處說的。她寫《十八春》的時候是1951年,也不過才剛剛三十一歲。

《十八春》的故事中,沈世均回南京的家,只因顧曼貞在上海,他在南京的雨夜裡想起她,「故鄉就變成異鄉了。」於是他一大早下了火車來見她。他急道:「曼貞,我有話對你說。」她看他着急的樣子,一連串猜測在她腦裡閃過――他訂婚了,他家裡出了事,他辭職……他卻道:「我有好些好些話要對你說。」書中寫道:「他其實已經說了,而她其實也已經聽見了,這世界忽然照耀了一種光……」

她的筆彷彿是有神靈指使的。事情越是千鈞一髮,她卻越是漫不經意。這種千百年來世間男女所癡心的一樁事,若放在俗家筆下,不知要製造多少囉嗦、瑣屑而無聊的語言幻象,並且糾結於周邊,深入不到那一個層次內裡。而她三言兩語,全都着了精要,直抵人內心深處最柔軟的部分,彷彿是在人心尖上雕刻。

對於張愛玲,人們似乎是只覺其雅,而不覺其痛。一個孩子的天目,必定是因為痛苦才被打開的,這使她看見了是個世人所不察覺的隱性世界。她是靠着靈性生長的,就只有把這苦痛儲存了。那些整塊吞嚥的痛苦慢慢結了痂,內裡的變異卻只能如腐水一般慢慢地流淌出來,毒素一般滲透在她的生活裡。或許那些情節,只是毒素作用的徵象。文學之筆下情節往往是寫作者心理經驗開放的瞬間。

 

處理自我與社會的關係

寫作會處理內部與外部的關係。即個人化與社會化之間的關係。就寫作者本身而言,有的偏於朝向內部世界,有的偏於朝向外部世界。兩者都是無限的。

一方面,自我永遠無法被自我所窮盡,僅僅是朝向內部的挖掘往往會呈現徒勞的結局。另一方面,這個世界的技術和藝術每天都在變化。作家的外部生活經驗會使他(她)的世界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樣貌。一個作家無法永遠不能刻舟求劍,水在流船在走世界在周轉。我們的內心,無法迴避地反射着世界的投影。即所謂再個人化的寫作也帶着社會的時代的基因。或許一個作家需要時刻尋找自己和外界的通道,要讓自己看見自我與世界之間的關聯。那些閉合的通道遲早要暢通起來。曾經處於暗處的盲區,需要被一盞盞自覺的燈泡逐次照亮。

在處理個人和世界的關係上,需要真實和自由和勇敢。

事實上,文學正是將每一個凡人的不同凡響的人生,在藝術化的通道中經過浸染、過濾與修裁之後呈現的精華與真相。它是對心靈由表及裡的深層觸動,也是靈魂深處曲折表意的長線傳達。最好的文學代表自己也代表他者,在自我發現中也可以發現他者。

 

中國故事

中國故事是無數普通個體故事的聚合。「偉大的藝術不是單個孤立的,它是茂密的植物叢林中一根最高的枝條。我們能夠聽見藝術家的聲音,背後還有群眾複雜多層的無窮無盡的合聲」。(丹納《藝術哲學》,傅雷譯)一個普通人的故事,它雖細緻入微,卻是可以知微見著的。

講述一個普通人的故事並非易事。

我們自身也存在着悖論。世界要快起來,我們卻要慢下去。世界的技術和藝術每天都在變化,我們卻對恒久的過去依依不捨;喧囂流行在時尚的表層,我們卻期望沉潛於生活的內裡;在被格式化的都市裡,野趣橫生的散漫的村落,被快速地規範化了。破壞,正以建立的名義進行……我們期待在時代速變中尋求愛的真諦。這如同在時代的激流中截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徐虹,北京作協簽約作家。曾獲2012年茅台杯‧小說選刊中篇小說獎,第二屆老舍散文獎等。入選「中國作協重點扶持工程」及「北京作協精品項目」。在《人民文學》、《鍾山》、《芒種》、《北京文學》等發表中短篇小說多部,近年屢被《小說選刊》、《小說月報》、《北京文學‧中篇小說月報》、《中篇小說選刊》等轉載,並入選多種年選、《小說選刊》十年精選。著有《逃亡者》、《青春晚期》、《廢墟之歡》、《北京之戀》、《夏日姐妹》等。現任中國青年報文藝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