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曹惠民:我的「華文文學月」

主欄目:《香港文學》2015年11月號總第371期

子欄目:文藝茶座

作者名:曹惠民

始料所未及――2014年的11月,竟成了我的華文文學月。

1~4日,應邀到南京大學出席由台灣新地文學發展協會(理事長郭楓先生)與全國台聯、南京大學連袂主辦的第三屆「二十一世紀世界華文文學高峰會議」(第一、二屆在台灣舉辦,馬英九有出席)。來自兩岸三地和國外的著名學者一百餘人出席,會議的指導單位是中國作協,因而鐵凝主席也光臨了盛會。出席者還有全國台聯會長汪毅夫教授、副會長楊毅周、南京大學黨委書記張異賓教授、江蘇省作協主席范小青等。鐵凝和專家們入住同一酒店,衣着儉樸的她和大家一起用早餐,還隨意和熟悉的專家站在餐廳裡交談幾句。她在大會開幕式的致詞也贏得了一致的讚譽,說是講得很內行,沒有套話,沒有官腔,要言不煩,對華文文學在世界的推展,對大陸學界關於世界華文文學研究的成績給予了高度肯定,評價十分到位。汪會長也是熟人,他在福建工作時,曾邀我為他指導的研究台灣近代文學的博士生主持過答辯會,那晚觀看南大研究生演的話劇《蔣公的面子》,我和他都坐在第六排,卻也只匆匆說了兩句話。

報到時,接到放在文件袋裡的會議論文集,沉甸甸的大開本,足有五百五十多頁(排在第一篇的竟是拙文〈大陸世華文學研究的昨天今天與明天〉)!再一看會議手冊代表名單,發現這個名為「世界華文文學高峰會議」的研討會,出席的大陸學者中多是全國知名的現當代文學學者,如張福貴、吳義勤、丁帆、孫郁、潘凱雄、郜元寶、王堯、吳秀明、王彬彬、李建軍、何向陽等,也有專治外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學、哲學及出版界的知名人士如陸建德、曹順慶、肖鷹、劉洪濤、陳建華、林敏潔、王燄等(其中有好幾位「長江學者」)。真正主治華文文學的「圈內」學者,除了本身就是南大人的劉俊教授,也就只有不到十位(北京大學計壁瑞、山東大學黃萬華、江蘇師大方忠、蘇州大學曹惠民、廈門大學朱雙一、福建社科院劉小新、福建師大朱立立等,主治香港文學、近年又轉而研究北美華裔英語文學的華南師大凌逾教授是與會的專家中最年輕的學者――她是一位「70後」)。兩位受到邀請的台灣文學研究的權威學者劉登翰(福建社科院、福建師大教授)和黎湘萍(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文學評論》副主編),或因在澳門開會,或因在台灣客座,不克與會,均深表遺憾(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的前後兩任會長――暨南大學的饒芃子、王列耀教授也因事未能到會)。美、瑞、法、意、新、日、韓著名學者如賀拉斯‧恩格道爾(瑞典學院院士,前些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均由其宣佈)、杜特萊、周春塘、金絲燕、李莎、王潤華、千野拓政、藤井省三、朴宰雨等,台灣著名作家學者陳若曦、洪淑苓、應鳳凰、夏曼‧藍波安等應邀出席。名為華文文學會議卻是這樣的人員「結構」,在國內可謂前所未見。華文文學引起各方面學者如此關注,怪不得有人要稱其為「顯學」了。歷來被視為「邊緣」的學科,儼然要歸返「中心」了?研討以論題分組,每位發言都有相當高的含金量,足以證明不同研究方向的學者在一起研討,不但會因站位不同、視角不一而更易產生新鮮感和原創性,智力碰撞更易擦出靈感的火花,也十分有利於研討的深入。

我被安排在「華文文學理論研討」一組,由吳義勤教授(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主持,我則擔綱講評。主持是省心的活兒,講評就要動腦筋了,並不輕鬆,好在朋友們很是配合,每位十五分鐘的發言無一人超時,即使爭辯起來,也頗有風度。會後南大方面來郵稱,我提交的論文,擬刊用於南大編輯出版的最新一期《文學研究》(CSSCI)集刊。聽主持會議整體運作的吳俊教授(文學院副院長、南大研究生院副院長、長江學者)說,會後還將正式出版會議論文集。八十五歲高齡的郭楓先生則希望能和南大持續合作,在大陸把高峰會議一屆一屆地辦下去。郭老是我的老朋友,十年前我在東吳大學客座時,曾應邀造訪過他位於台北烏來的寓所,參觀了他豐富的藏書,有過深入的交談。聽了他這番話,我在深感欣慰的同時,也樂觀其成。

從南京回蘇州,剛剛處理好一些雜務,還沒休整幾天,又與復旦大學資深教授陸士清先生和《解放日報》的「名編」、著名散文家朱蕊相約「虹橋機場見」。13日,三人行目的地――南昌,出席「首屆新移民文學國際研討會」。到南昌昌北機場時,我當年指導的博士生黎黎來接機。九年前,黎黎從蘇大博士畢業,論文做的是余光中的散文創作及理論,答辯時受到校內外專家評委的一致好評和高度肯定,認為論文在余光中研究方面打開了新的思路。如今她已是省外僑辦的僑務處處長,負責江西全省的僑務工作,顯得頗為幹練穩健,和學生時代相比,風格變了不少。在見到她的老領導吳主任時,我一再感謝省外僑辦領導對黎黎的栽培,而豪爽健談的吳主任卻頻頻舉杯,感謝我為江西培養出如此優秀的人才。此時的我,真是深深感到了做老師的幸福!難怪上海「名編」要連番慨嘆:做老師真好!羨慕你!

南昌大學的陳公重教授(公仲),長期致力於新移民文學的研究和有關活動的策劃,成績有目共睹,於我,則誼屬亦師亦友。此番我應邀而來,也是想在現場一睹這位被尊為「新移民文學教父」的學者,在新移民作家群中的威望與風采。公仲老師雖已年過八旬,卻如中年人一般充滿活力,一百多號人,來自十五個國家和地區,活動辦得有聲有色,朱虹副省長、省委宣傳部梅毅副部長,都先後親臨現場致詞並全程參與活動。大會上,嚴歌苓、虹影、張翎、陳瑞琳、施雨、劉荒田、陳河、陳謙、李彥、章平等新移民文學實力派作家分獲傑出成就獎、突出貢獻獎,陶然、曹桂林、周勵、盧新華等資深作家榮獲特別榮譽獎。在被點名即席大會發言時,我既對新移民文學近年來的卓越成就(包括公仲老師等學者推展新移民文學的突出貢獻)作了充分肯定,又對「新移民文學」作為一個學術概念,提出了一些商榷意見:究竟是稱「新移民文學」,還是「華人移民文學」?我希望朋友們能從學理上作進一步的思考。我發言之後,趙稀方教授(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台港澳文學與文化研究室主任)在隨後的發言中,明確表示贊同我的看法,陶然發言的意見和我一致,但表述得更為直白。會後,陳瑞琳、李彥等新移民作家也對我說,您的發言很有道理,我們要認真思考。南昌大學李洪華教授在會後來郵,表示要在即將出版的《南昌大學學報》的「新移民文學研究特輯」中選刊此文(拙文因已被別的刊物刊用而無法應允,實在遺憾和抱歉),顯示了公仲教授領銜的南昌大學華文文學研究團隊的脫俗氣度和識見。

會議結束,在廬山的天沐溫泉(八年前,也是在這裡參加中國社科院主辦的「兩岸學者論壇」,與會者只有二十多人)泡過溫泉之後的次日凌晨,一行人下山直奔昌大賓館,用過午餐,即直飛廣州。17日當晚,學會領導層要開大會的預備會,並商量學會換屆事宜。一路馬不停蹄,但無法阻止飛機誤點,到白雲機場時,已是夜幕四合、萬家燈火的南國之夜了。匆匆用過晚餐,即從華威達酒店步行到暨大第二文科樓,朋友們正等着我們呢!從七點半開始開會,會議結束已是十點半矣!

18日上午,國內外出席「首屆世界華文文學大會」的大批人馬在增城鳳凰城大酒店陸續報到,我們還繼續在暨大開預備會。會,會,會,開不完的會……

上午會前決定,抽空和幾位老朋友一起去華僑醫院看望病中的曾敏之先生。一進病房,看到曾老消瘦的面容,一種莫名的傷感湧上心頭。猶記兩年前,九十六高齡的曾老,還從廣州乘飛機北來,拄杖出席了學會在復旦大學召開的「華文文學學科建設研討會」,會前他曾興致勃勃地說要「策杖作江南之旅」,結果卻因突發足疾而未能來蘇州出席會議的後半段,更未能和我們同遊瘦西湖,在我,可真是說不盡的大遺憾。誰都知道,華文文學事業,是這位三十年代走上文學創作之路的文壇新秀、四十年代連續兩晚採訪周恩來而一舉成名的《大公報》記者(寫出名文〈十年談判老了周恩來〉,是第一位採訪周恩來並長談的中國記者)、中年遭逢種種不公平待遇甚而被打成右派投入牛棚、晚年傾注全部心力於華文文學事業的領軍人最為掛心的事情。作為中國世界華文文學事業的開創者、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名譽會長的他,這次卻不能躬逢其盛,不但不能出席首屆世界華文文學大會(在他,該是晚年的最大遺憾吧?),還住進了近在暨大咫尺的醫院的特護病房,真是人何以堪!看望時,張炯、饒芃子、劉登翰、陶然先生都眾口一詞地勸慰他安心住院,會一天天好起來的。我還亮出了前一晚剛剛拿到手的自選集《邊緣的尋覓》給曾老看,他寫給我的詩,經他首肯,作為「代序」置於全書首頁,使拙著大為增色:


詩一首――題贈曹惠民教授


縱筆勤探海峽情,擷珠辨璞見評真。

培修絳帳菁莪秀,共仰黌宮德才純。

遠聘友邦馳美譽,默耕長卷證良箴。

華文載體傳寰宇,為有幹城獻至誠。


對曾老的提攜嘉勉,我當面再次表示了感謝。他邊看書,邊連連說:「好!好!」我祝他早日康復,他則頻頻點頭。但願我們的良好祝願會成為現實,曾老,您一定能挺過這一關,您百歲壽誕之日,我一定再赴花城為您賀壽!

由國務院僑辦主辦、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和暨南大學承辦的「首屆世界華文文學大會」(18~21日)開得十分順利、圓滿、成功。全國政協韓啟德副主席、國僑辦裘援平主任、何亞非副主任、廣東省人大黃龍雲主任、廣州市陳建華市長等出席大會開幕式並一一致詞。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國僑辦的悉心指導,暨大的全校總動員,學會的精心籌備(光籌備會就開了三次――2013年10月深圳,2014年4月徐州,2014年9月廣州),近百名志願者的周到服務,全體與會者的參與、配合,缺一不可,缺一不能。亞洲、歐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非洲近三十個國家和地區的三百七十多位華文文學作家學者合力端出了一場舉世罕見的文學饗宴。

開幕式後,全體與會人員分十個論壇(分別為「世界華文文學的理論建構」、「華文文學與絲綢之路」、「華文女性文學的世界圖景」、「新移民文學的格局與走向」、「台灣文學:文化傳承與當代實踐」、「作為文化視窗的港澳文學」、「華文傳媒與華文文學」、「華文創作論壇:經驗、創新與融合」、「華文詩歌經典化問題對話」、「華文寫作:帶着鄉愁的遠行」)進行了三個單元的文學交流和學術研討。會前,我具體負責了「作為文化視窗的港澳文學」論壇的籌備。開會時,港澳論壇分會場設於鳳凰城大酒店二樓的碧桂園廳。一場由潘耀明先生(香港作聯會長、《明報月刊》總編輯)主持,由我擔任講評。陶然先生(香港作聯執行會長、《香港文學》總編輯)和於賢德教授(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院長)搭檔負責另一場。發言的十三位學者作家朋友來自中國大陸、香港、台灣、澳門、韓國、新加坡,作家、教授、編輯,老、中、青,都有,人員結構頗具代表性和國際性,發言也很專業。涉及香港文學的話題有:曾敏之與世界華文文學、作為文化交流視窗的香港文學――以金庸《神鵰俠侶》為例、西西《我城》中正面的香港想像與方式、對倒敍事――香港後現代電影和小說的融合劑、香港文學中的女性書寫、香港女性文學的身份書寫、香港文學評論期刊的編輯、台灣當代文學中的香港書寫、香港話劇研究、張愛玲香港創作的重評等。發言者有韓國的金惠俊,新加坡的周德成,台灣的楊明,香港的周蜜蜜、林曼叔、李遠榮、李嘉慧,大陸的王艷芳、凌逾、任茹文、梁燕麗。研討的效果比預期的還好,聽者踴躍,互動熱烈,不時有從別的論壇遊走過來的感興趣者,前後參與港澳論壇者不少於五十人。大會閉幕式上,凌逾教授代表我們這個論壇發言,向全體與會的朋友匯報了本論壇的研討情況,也獲得了上佳的好評。

世華大會結束次日――22日,我即飛往福州,那裡還有兩場華文文學的會議在等着我呢。忙中偷得二日閒,立立、江珍和朋友的學生少英、西嬌、建芳、美貌、王彥陪玩了福州的三坊七巷、鼓山、花海公園和福清的石竹山。

初到貴境,深感福清實在是個名符其實的有福之地、清靜之地。晨起,在福清的街頭散步,一種感觸強烈襲來:此生錯過福清地,來世修得住福清。

主持我在福清分校演講的江少英教授,享有「婉約派詩人」的美譽,明慧裡透着嫺雅,溫婉而又不失開朗。因為近年間我也忽然技癢寫了幾首律絕,便饒有興致地和她聊起古典詩詞的創作,意在請益切磋,她卻十分低調。

晚上,少英、致峰伉儷陪我和鄭明娳教授造訪福清的「石竹山詩群」文學沙龍,相聚甚歡。福清的文友那麼純真,那麼簡樸,真是一見如故,相見恨晚。因為甚麼?

因為,福清的天那麼藍那麼高?

因為,福清的石竹山直如仙境?

因為――文學。

25日到莆田學院參加「海洋視野下的華文文學和媽祖文化研討會」,又被安排在大會發言。我本是臨時被小新所長拉來「客串」的,沒準備論文,只好臨陣磨槍,靈機一動,比較了台灣漢族作家廖鴻基和達悟族作家夏曼‧藍波安的海洋書寫。還被安排到文學組(海洋視野下的華文文學),和台灣東吳大學的鄭明娳教授(散文研究的名家)搭檔,她當「甩手掌櫃」――主持,我則動腦動嘴――講評。明娳教授是老熟人了,2008年,我應時任東吳大學校長的劉兆玄教授(後曾任台灣「行政院」院長)之聘,二度赴台客座,明娳剛由另一所大學來東吳任教,於是就做了一個學期的同事,幾次受她宴請陪玩,相處甚洽。後來雖不常聯絡,彼此倒是常在念中的。會上合作愉快,用她的話說:這次讓我重新認識了你,誠懇寬厚之外,也見識了你的幽默機趣,彼此從文友變成了朋友,很高興。或許,人與人之間的緣分,就在那一線之間,一念之間,一息之間。

莆田湄洲島是媽祖的故鄉,賢良港天后祖祠是個神聖的地方。參觀結束,自由活動時間,我坐在靠椅上,眺望大海,仰望山頭那尊妙相莊嚴的媽祖像,心中一片澄明。世事如煙,人間何在?眼見紅塵滾滾,世風日下,但做人終不可無「品」。活着成不了佛,至少要活得像個人。

28日,參加福建師大文學院和台灣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合辦的「兩岸三地林燿德著作文本研討會」,出席者除主其事者――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謝政諭院長、福建師大文學院鄭家建院長和汪文頂副校長外,台灣有鄭明娳、王幼華、楊宗翰、周昭翡、張耀升、黃信洋等名家,香港來了黃自鴻博士,大陸學者則以福建為主(朱雙一、劉小新、朱立立、徐學、蔡江珍、余禺、蕭成、江少英、陳致峰、李詮林、陳美霞等,還有廈大和福建師大的多位博士生),外省學者僅我和劉俊教授(南京大學)、李孟舜博士(河南社科院)三人,但各位的發言和提交的論文可謂代表了兩岸三地的當下水準。我曾多次在華文文學的會議上呼籲,研討會要棄大取小,一般以二三十人(最多四五十人)為好,便於進行深入的研討,便於展開討論、爭辯、駁詰,不能把學術研討會辦成大呼隆式的拜拜。林燿德會開了個好頭。在大會講評時,我列舉文界、學界加諸林燿德(1962~1996)頭上的種種光環――「神童」、「天才」、「全才」、「多面手」、「旗手」、「彗星」……認為:林燿德享年僅三十四歲,從文十五年,卻出書三十五種,筆涉詩歌、散文、小說、戲劇、評論,編輯出版《文學大系》,組織文學社團,推展文學活動,還是最早踐行兩岸文學交流的先行者……他實在是二十世紀下半葉出現於台灣文壇的一個獨特「存在」,他也稱得上是這一時期最具詮釋空間的十個台灣作家之一。閉幕式上,家建院長宣佈,2016年,我們再聚福州,論文藝談友情,紀念燿德辭世二十週年。

一個月開了五次會,這在我幾十年的學術生涯中還是有史以來第一回,前所未有!南京、廣州和南昌的會都稱得上是高、大、上的會議,涉及面廣,影響大;莆田和福州的會規模雖小(四十人左右),卻議題集中,有特色,效果好,小而精。

回想我與華文文學結緣,其實是出於導師(1920年代新馬華文文學的播種者、華東師大中文系首任主任許傑)、同窗(香港作家陶然)和蘇大(本碩博)學生的三重情。自八十年代後期開始,研究評論、開設課程、出版專著、主編教材、參與全國學會和省學會的活動、到境外國外客座演講參會、拓展中外交流,幾管齊下,也結識了眾多海內外文朋學友,更日益感受到母語書寫的無盡之美,「我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華文文學研究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受到上自國家、下到學界中人的極度重視和高度肯定。幾十年在「邊緣」苦苦尋覓,「眾裡尋她千百度」,而今,眼見她亭亭玉立,樂見她如此「得寵」,還有甚麼比這更讓人高興欣慰的呢?感動、感慨、感恩……一時間齊聚心頭。我想,我們這些散居於世界各地的華文文學寫作者研究者,日後唯一應做的,就是要進一步把華文文學的創作做高、做美,把華文文學的研究做廣、做深,把華文文學的事業做大、做強!在世界華文傳媒大會、世界華商大會、世界華文教育大會之後,打造好我們國家涉僑大事的第四大品牌――「世界華文文學大會」,讓宏博精美的中華文化堂堂皇皇地走向世界、澤被四海!

2014年的11月,就這樣,在與文朋詩友、舊雨新知的美好互動中,悄悄地,從你我的唇舌間、指縫間溜走了、消隱了;但,她又切切實實地永久地駐留在你我的心裡,在全球五大洲華文文學朋友的心裡……


2014年12月6~8日,記於姑蘇。


曹惠民(1946~),江蘇南通人,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1964~1969)和華東師範大學研究生院(1979~1982),現為蘇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三度應聘赴韓國、台灣任專任客座教授。兼任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名譽副會長、江蘇省台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會名譽會長等,應聘任美國文心社顧問、日本華文文學筆會特邀顧問等。著有《邊緣的尋覓――曹惠民選集》、《出走的夏娃――一位大陸學人的台灣文學觀》、《他者的聲音――曹惠民華文文學論集》、《多元共生的現代中華文學》,主編《台港澳文學教程新編》、《1898――1999百年中華文學史論》、《閱讀陶然》、《台港澳文學教程》,另合著、參編十多種中國現代文學史、比較文學史和國家級高校教材。1980年至今在《文學評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等兩岸三地及新、馬、泰、菲、印尼、韓、英、美、加等國幾十種報刊發表論文一百八十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