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凌 逾:圓和入化太極風——陶然散文《風中下午茶》賞讀

主欄目:《香港文學》2015年11月號總第371期

子欄目:文學批評展

作者名:凌逾

芥末須彌隨地化

2015年,陶然先生又有一散文新著面世,《風中下午茶》,這已是其第十本散文集(1)。書名恬淡,「風中」、「下午茶」,若有若無、散淡隨意;內裡每篇文題也是清清淡淡,看似無意,實則自有勁道,像太極功夫。

全書反覆提及,一生經歷被攔腰截為三段:「出生在萬隆,成長在北京,發展在香港」(32頁)。1959年,十六歲的陶然歸國自立,從常年如夏的赤道山城,被拋到四季分明的北國,再到似乎只有兩季的香港;自詡為東南西北人,處處無家處處家;太平洋海路,為其開闢小說散文之峰迴路轉。724年,李白二十四歲,攻書學劍有成之後,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川峽水路成為其黃金水道,促使其寫下氣象磅礴的詩歌。如斯的人生經歷,必然決定了他們不一般的視野、見解和風度。

我們人類的視界拓展至今,上天入地,對極大與極小的空間已有更深的認知:往外走,一百萬光年的距離,可看到銀河系的全貌和其他星系;往內走,十分之一飛米,可研究誇克粒子。人類知識目前所能達到的邊界,往上是十的二十三次方,往下是十的十六次方。中國哲學認為,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萬物。宇宙是個太極,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無始無終。甚麼視界,決定了能看到甚麼。陶然為人為文的視界不同一般,因此,我們賞讀其文,也需要別樣的視界――太極,這是走進陶然世界的一個關鍵字彙。

《風中下午茶》是周遊列國後的結晶體。「世界那麼大,到處去看看」的結果,成就了六十七篇散文新作,所寫內容涵括廣泛;遊歷空間也見出衡闊:足迹所及,亞洲有印尼、馬來西亞、曼谷、日本、越南;大陸有北京、上海、蘇州、南京、揚州、鹽城、蒼山、武漢、南昌、婺源、漳州、福州、長汀、鳳凰城、湄洲島、永定土樓、廈門金門、蕉嶺……有多地還多次前往,可謂深度遊;港澳台則更不用說,頻頻亮相,足以見出其多姿多采的寫意生活,輕靈虛頂,沉勁腳生。出訪歐美的紀遊則已收入在台北出版的《街角咖啡館》,前後兩書可以對讀。若初學手生者,很容易將遊蹤路線寫成流水賬,給人味同嚼蠟感。而陶然以小說家的功力寫散文,直如探囊取物,輕柔在意,以氣為盾:風光旖旎的美景、藏在深巷的酒店、讓人食指大動的美食佳餚、民間傳說歷史典故……萬事萬物由有心人、有才者寫來,自然有情有趣,讓人手不釋卷。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讀者閱畢,像打了趟太極,經調身、調息、調心歷程,得悠遊之心境。


剎那三世隨時還

陶然散文不僅有遼闊的空間感,也有渺遠的時間感,注重書寫記憶的綿長、歷史的古意,追尋歷史人文景觀,巧妙點出歷史典故,而無生硬之感。例如,講述臨沂瀕臨沂河,早在四五十萬年前,已有遠古文明,別稱「龜馱鳳凰城」,話說東夷人後裔建立了商,周朝的秦國也是東夷人的後代,秦統一後,文化融合使得鳳凰與龍都成為重要的圖騰。如此一講,歷史感驟生,但又沒有掉書袋之感,因行文處處連接巧妙:「龜馱鳳凰已隱入民間故事中,車子卻已停在市內南山區西南麓一座大院前」,接着,開講參觀漢墓群故事。又如,懷念異時異地的夏日雪糕經驗,重點寫風靡全球的哈根達斯,然後提及,這美食是1961年由波蘭來的Reuben Matus 在紐約發明,顯然,其是混血兒文化精品。再如,講南京夫子廟,從宋元明清直講至當世復建。或者,登姑蘇穹窿山,至孫武苑,置身谷中之谷、林中之林,終於了悟,在這充滿智謀和神機色彩的隱居地,難怪孫武能夠寫出第一兵書《孫武兵法》。尋根問底,見微知著,因此有縱深感。

追憶似水年華,陶然同時不忘刻寫當下的麻辣燙感。全書近二十萬字,多寫於2011~2013年間,並發表於《文匯報》的「采風、文匯園」、《大公報》的「文學」以及《百家》、《香港文學》等報刊專欄,從中可以瞭解寫者近年的旅途軌迹、思想軌迹。因為所寫多是新鮮滾熱辣的近人近事,為尊者諱,所提人名多為首字母代號,要麼就是那人那時那地,不具體指涉,免得讀者對號入座,或節外生枝,多作猜想。陶然善於書寫個人的轉徙經歷,見出時代的變遷,如〈一線牽天涯〉,講述自小至今用電話的各種趣事。陶然善於捕捉鮮明的新時代特徵:忙於玩手機的低頭族,不可一日無機的現代人生活,訂酒店、找地圖、找資料,甚麼事情都求助於電腦搜索,網路時代的寫作也變得不一般――敲字,歸類,存檔,檢索。飛機高鐵時代,既有國際飛人的瀟灑,也時遇困窘,如被迫成為機場中轉站的流浪人,在機場遭遇轉機、改簽、誤機、流浪、充不了電等各種尷尬事,還自比湯姆‧漢克斯主演的《航站情緣》中困居航站樓之人的窘況,陶然善於自嘲,極盡揶揄,趣味橫生。

時空稼接,陶然喜用串燒法。看到香港,憶及萬隆;看着馬來西亞,想到香港;去到北京,念及哈密……總是隨到一個地方,必又想起他地人事;總是從一物件中,看到一個時代的變遷腳步。這類冰糖葫蘆式的散文足足有十八篇,言及電話、郵票、理髮、球迷、交通、候機、雪糕、書籍、失物、處世、變戲法、看星空、紅綠燈、茶文化、過中秋、春節恭喜、飲食味道、約見等候……串接起來,就是一部個人的感興史。《樂記》云:「人心之動,感於物也」。觀為靜,感為動,動則有創造性。〈郵票小小,世界大大〉,講年少居於萬隆時,受大哥影響,狂熱集郵;到北京時,絢爛歸於平淡;至今,連郵票都似乎絕迹了。此文為日漸消逝的郵票時代,寫了一曲輓歌。〈中秋,在遷移中〉,回憶在各地過中秋的情形:故事地點在香港維園、太平山頂、上海機場候機、重回北京等;故事時間則在前幾年、前一天、幾年前,幾十年前。臨近尾聲,才提及最難忘的關鍵一幕,年少時在萬隆過中秋,後院廳堂,「月亮當空照下,我們吃月餅,嗑瓜子,剝花生,嚐甜品,一面聽大哥講三國故事,講吳剛與嫦娥,還有桂花酒」,這是典型的客家習俗。陶然懷想中秋佳節,引來慨嘆:「在不斷遷移中,有形的是客觀環境,無形的是心靈滄桑」(32頁)。大哥對陶然的影響深遠,促使其自學《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古籍,因此文學幼功甚佳。由此,我們得知陶然散文功力的來處、去處,淵源有自。〈星星星星亮晶晶〉,由童年螢火蟲寫起;接着寫在各地觀星的震撼感,串接一生經驗;然後寫及娛樂星、體育星,地上明星靚模多過天上星星,但再閃亮,也不如心靈上投射的天上星星明亮。

總體而言,全書第一輯「相逢在海角」多為串燒法寫作,第二輯「眨眼紅綠燈」多為國外紀遊,第三輯「木柵瘦櫻」多為大陸紀遊。全書前半找自己,尋個人之根;後半找歷史,尋血脈之根。無限的時空經歷,陶然散文隨地串接;與此同時,又寫得切己實在,接地氣,有真情。經歷豐富了,行文自然就能任性,打通芥末之小與須彌之大、時間之世與空間之界,大中有小,小中有大,陰陽平衡點化,化成太極。 


圓融歸化懷舊情

中國太極哲學見於太極拳,初有起勢,無極生太極;然後,斂氣凝神,吞吐氣息,外張內收,無中生有,有源於無,有無互逆;終有收勢,回歸最初,整勁力活,完整一氣。人年輕的時候,總想逃離故鄉,要遠方,要詩歌,一心向外,而看盡世間繁華,終會發現,牽掛得不可割捨的,是最適合自己的地方。出發與回歸,回歸原點。太極哲學也見於太極圖符碼:一圓環太極、一曲線運動、兩圓點陰陽化生,化成永動之勢。陶然一生之圓環,初有萬隆和北京兩圓點,後以香港為曲線中軸,牽連兩點,化成人生和寫作的圓融哲學。


我踏入社會,是從旺角「萬隆大廈」開始,我本身就出生在印尼萬隆……好像是轉了一圈,又回到原點上……接着搬到觀塘,在一家印刷廠寫字樓辦公,再搬到西環、荃灣、油麻地,然後是灣仔、北角、中環、鰂魚涌……從九龍而香港而新界而又回到港島,不變的是一直沒有脫離新聞出版界……但「香港是我家」的觀念越來越深入我心,儘管對現實也有許多不滿足,但發現即使走到天涯海角,我依然還是心繫香港。(2)


陶然祖上客家蕉嶺,一生旅途歷經萬隆、北京、香港,周遊世界,卻始終心繫香港。尋根訪祖回蕉嶺,笑問客從何處來。天高雲闊任君行,魂牽夢繞香港情。陶然終於發覺,香港是自己人生的中心點,最終自認是香港人,以香港作為身份認同。《風中下午茶》寫香港篇幅雖然不是最多的,但是,心中所指最多的,還是香港。陶然筆下處處所寫,無非香港,香港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獄,而是人間。

全書開局兩篇均寫香港:由屯門咖啡灣,想到咖啡緣;入住太古東隅酒店,想及兄弟情。直接以香港為題,則有〈太平山下〉、〈迷失觀塘〉、〈情結灣仔〉。〈太平山下〉先寫少兒和少年時對香港的印象,遙遠神秘、燈紅酒綠、紙醉金迷;再寫後來與香港的關聯——讀過香港的中文出版物,沉迷過金庸武俠小說,曾路過香港,從沒有想過後來會落腳香港:從一個高度政治化的城市乍然來到高度商業化的城市,獨在異鄉為異客的感受一言難盡,沒有迴旋餘地,只有拚命向前。〈迷失觀塘〉和〈再來的時候〉兩篇均寫觀塘,寫觀塘、官塘兩名字的演變史,追溯觀塘歷史,從南宋講起,最初是官方鹽場。但寫官塘,着力於寫初來香港時的種種委屈:早期來港時,到觀塘找工,因尚未學會講粵語,遭人白眼、貶斥;後來還在此搏命捱地工作過一段時間。〈情結灣仔〉寫重回工作過五年的灣仔,驚覺歲月無情的痕迹:多了很多金舖珠寶地產國際品牌連鎖店,而戲院、餐廳、酒店、書店、影碟店都改變了面貌,「灣仔的歲月靜靜流逝,驚回首,眼前一切,似近,還遠」。一切過去了的,都會成為親切的懷念。追溯過往,情滿於胸。

全書時時處處滲透出香港性。香港的國際化城市化進程早而且快,港人少了親炙自然的機會,總想逃離逼仄的高樓,縱情山水,所以才會對這些語句特別有感觸:「久居香港鬧市的水泥森林中,抬頭都是高樓大廈,黑夜中罕見星星」(117頁)。香港重商業性,生活節奏快速高效,城市人口密度大,擁擠不堪,如〈眨眼紅綠燈〉寫道:「大阪十字路口寂靜無人,香港行人如鯽」(120頁),即便寫異地異鄉異國,也處處指涉香港。香港時見人情寡淡:「香港人分秒必爭,有誰會禮讓?差一秒,恐怕早給別人打尖,只好乖乖排在後邊食塵了」(122頁)。 一對璧人,快結婚時卻分手了,為訂房經費問題對簿公堂,都是錢作怪,「生活中的確有人翻轉豬肚就是屎,翻臉不認人的事例太多」。但作者是重情之人,因此,其筆下寫朋友間的溫情、親情最為動情,密密的情意細節縫合在字裡行間,知音者心自知。

《風中下午茶》處處富含懷舊、念舊、重情色彩。單篇寫及某地某事,最見用情之深,如寫馬來西亞的檳城、小鎮馬口、太平、米都阿羅士打等,描述異國美食,異國趣事,參觀博物館、恰逢回曆除夕、開齋日等等盛事,寫得情趣盎然,人事活靈活現,如在目前。全書寫各地美食,美不勝收。如懷想童年最愛的Rujak,即切成片狀的鳳梨、芒果、蓮霧、沙葛、芭樂等熱帶水果拼盤,再拌上爪哇紅糖與辣椒汁。香港的印尼餐廳將臭豆腐改名為「香豆」。娘惹菜系,原來是中國菜與馬來菜系混合的南洋菜系。還有萬隆雞湯、印度薄餅、雞肉豬肉沙爹、椰漿飯、炒果條、叻沙、佛跳牆、金陵菜、美人肝、蒼山大蒜、火燄水果雪糕甜品……琳瑯滿目的美食,讓人垂涎欲滴,如〈食為先〉寫道,美食當前,「連原本嚷着要回去睡覺的Y也放下身段大嚼,看那吃相,明明是吃得津津有味呀!」(3)此時文章寫來最讓人捧腹。這類情景,陶然寫了好幾次:即便是那口口聲聲說已經吃得飽飽不如歸去的友人,又再吃得大汗淋灕;而他作壁上觀,偷偷自得其樂;然後,再收至筆下百寶袋。陶然講飲講食,老老實實寫味美、嘴饞、嚮往,更意在寫趣人趣事。也斯講飲講食,切切實實寫食物詩學、哲學,厚得累,厚得重。陶然轉戰香港南北東西,待過那麼多地方,倘若一一寫來,也是有趣的新式《地文誌》,此書值得續寫。

陶然寫情含蓄,從不直抒胸臆,講究不言而言。他在北京798,看到酒吧外的寂寞男:「對着夜空歌唱,好像把一腔心事都交付寂寞大地。我看着前面匆匆走過的少女背影,跟着到大街去截計程車,京城秋夜,實在已經很深了」(45頁),文字秋涼如水。〈溫婉的笑容〉寫宋慶齡故居,結尾時說:「物什跟主人久了,也會沾染其氣息,或者靈氣。故居處於人來車往的鬧市,但卻依然沉靜溫婉,不為塵囂所擾。這鬧中帶靜的環境,真讓人懷想不已」,融情入景。全書多描景、刻事、述情,專門的人物素描甚少,刻畫楊絳的三篇素描是特例,放於書末,不以名人增名氣之意。文中所選都是有趣的細節。百歲老人楊絳室內轉圈走路,身上帶七支鉛筆,每走一千步就放下一支。手抄錢鍾書的舊詩詞,準備出版,直抄到夜裡兩點。因最近翻譯某書,有句「老爺有錢」,現在最愛說這句了,有十來塊錢在手,便說:老爺有錢!或者,笑對求簽名的熟人說:你這是見財起意啊。為香港沒有退休金,替陶然憤憤不平,甚至為其出主意,幫忙解決後顧之憂。楊絳愛女錢瑗,是陶然和張仁強在北師大讀書時的恩師。當錢老師身處最艱苦的歲月時,他們向錢老師伸出援手。為了紀念遠去的錢老師,又設立了「錢瑗教育基金」。楊絳對此心存感激,2005年,愛女的母親寫信說:「我將是你們的楊絳媽媽」。如此寫來,陶然筆下處處見到冬日暖陽。

 

行雲流水太極風

在〈橫竿高高在上〉中,陶然先生言及,自知散文易學難精。劉俊教授推薦出版社,力促《風中下午茶》面世,還寫了大作〈我輕輕地招手,帶走每一片雲彩——論陶然散文兼及《風中下午茶》〉,附錄於書中,這是最早評述此書的一篇書評,陶然譽之為「識者之言」。劉教授說:「我發現陶然的散文創作已然具有了成熟的個人風格」。誠哉斯言!

筆者認為,陶然新近散文已自成一體,具有行雲流水的太極風。上文已經分析了陶然散文的太極意涵,接着繼續分析其太極文風。陶然為文簡單隨意,不需要刻意,不需要創意,就這樣平平淡淡,從從容容,安安靜靜。陶然寫文如打太極拳般,中正安舒,氣沉丹田,以氣行文,不求拳法力度,不求激越,不刻意用力,不用力過猛,而講究借力打力,練就內力,自有勁道,講究行雲流水,綿長悠絕。陶然先生為人,平易隨和,性情清淡,給人如沐春風感。雖然其平時寡言,但下筆卻有萬言。散文淡而有味最難,有下午茶味,有悠閒味,有古雅意。越到晚近,陶然文字越是平易近人,近乎口語體,閒聊體,讓人感到,此時的他調心、調身、調息都到了合適的狀態,得太極養生之真諦。陶然的太極風散文最得傳統文化神髓,見出傳統文化內蘊。 

《風中下午茶》文風平和沖淡,春風化雨,得文學柔性之功力。文章輕鬆隨意,看似無意,實在是四両撥千斤,毫無滯礙,沒有技術性的斧鑿之嫌。讀者自然而然地為其文氣文意折服。陶然喜歡看海,看灣,看山,看水……如言及泳灘:「一片歡聲笑語,攪動那一片藍天白雲,只有那青山默默不語,笑看風雲」(4頁)。就用簡單的字句,寫平靜的心情,得不經意的人生感悟,似水流年,淡淡劃過。一如《二十四詩品》所云「沖淡」:「素處以默,妙機其微。飲之太和,獨鶴與飛。猶之惠風,荏苒在衣。閱音修篁,美曰載歸。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脫有形似,握手已違」。胡蘭成的《中國的禮樂風景》認為:「感,建立了中國文明的造形……感到了大自然之意志與息之動而為陰陽二氣,氣將成象之際,象將成形之際」。讀陶然散文,能讓人感悟太極,全圓無方,捨力得勁,動勢無限,得虛境禪悟之境。

陶然憶古懷舊,景語皆情語,親炙自然,在風中放鬆。如寫在曼谷文華東方酒店,靜坐大堂咖啡廳的「作家廊」,看到一金髮女郎,獨享泰式下午茶套餐,品書,寫字,沉思:「在她後面窗外,風颳起,芭蕉、棕櫚、羊齒草、攀爬植物等組成的綠色世界,搖啊搖的,看得出風勢疾馳,那綠葉搖搖擺擺彷彿就要破窗而入了!」(76頁)一如《二十四詩品》所云「自然」:「俯拾即是,不取諸鄰。俱道適往,着手成春。如逢花開,如瞻歲新。真與不奪,強得易貧。幽人空山,過雨採蘋。薄言情悟,悠悠天均」。

文章標題也見出沖淡平和,不事裝飾,全無勵志式、口號式的俗氣標題。有些以觀感為題:如〈味覺檳城〉、〈木柵瘦櫻〉、〈淡水濃情〉、〈眨眼紅綠燈〉、〈太陽眼鏡下的曼谷〉、〈溫婉的笑容〉。有些以物件為題:如〈夏日雪糕涼〉、〈書籍情結〉、〈失物待領〉、〈郵票小小、世界大大〉。有些直接就以對話為題:如〈飲茶!飲茶!請飲茶!〉、〈恭喜!恭喜!〉、〈短!長!短!〉、〈老爺有錢〉。有些以地景為題:如〈灣畔靜悄悄〉、〈夢回雲水謠〉、〈春風十里揚州路〉、〈古城河水汩汩流〉、〈龜馱鳳凰城〉、〈一線牽天涯〉……連起來,還可以成為對聯,詩詞功底猶在,詩詞風儼然。以夢為題三篇:〈夢裡夢外〉、〈夢回心間〉、〈夢回雲水謠〉。文題沒有佶屈聱牙,沒有生僻詭奇,而是一目瞭然,簡潔淡雅中見出新意。

全書既像日記體,讀來親切;也像傳記體,讀來感人。文章多以第一人稱敍述,「我,我們」常見,偶爾呈現「你」。如去喝茶,等候座位,而那吃得高興的茶客剔着牙說:「有——排——呀!你當然就只好沒趣地鼠竄」(27頁)。「你」字用得妙,具有防震功能,減少點殺傷力 ;破折號也用得巧,好像亂棍,將那茶客的得意張狂、等客的憤怒無奈宣洩一地。

語言風趣幽默。如初學粵語,將「傾偈」誤聽成「親嘴」(115頁)。如追憶童年趣事,打球時,意外發生碰撞,半截門牙鑲嵌在別人的光頭上,兩敗俱傷。此事還連寫了兩次,可見印象之深刻。陶然語言多姿多采,得口語神韻。如 「三魂不見了七魄」(121頁);「賭場又立即恢復水淨鵝飛的原本模樣」(73頁);「各種哈根達斯的味道俏生生地陳列在那裡,好像爭相自我推銷:揀我啦!揀我啦!搞得我眼花繚亂。閉目隨意一指,就是它啦!反正對這品牌有信心。我不知道是否最好吃,但以我的有限經驗,夏天一盒雪糕在手,無疑是極佳的口福呀!」(54頁)。不過都是極簡單的字句,但就是有活力。

陶然年少時有很多愛好,集郵,籃球……1973年赴港後,開始寫作,並堅持下來,像吃飯睡覺一樣,提筆寫作成為一種習慣。專心致志,一心在寫。穩固根基,充實內氣。自1973年至2015年,陶然寫足四十二年,寫就近四十部作品,平均一年一部作品問世,實驗過閃小說、微型小說、中短篇、長篇小說、散文等多種文體,主編叢書系列二十二部,根本固而枝葉榮。2015年,陶然除了出版《風中下午茶》,還出版了中短篇和微小說集《沒有帆的船》,一年連出兩書,可謂豐碩之年。已有的三部陶然研究評論集很有分量,分別為2000年曹惠民教授主編的《閱讀陶然——陶然創作研究論集》,2011年蔡益懷先生主編的《陶然作品評論集》,2013年袁勇麟教授主編的《陶然研究資料》,此外還有趙稀方教授、黎湘萍教授、劉俊教授、王緋教授、方忠教授、朱崇科教授等許多學者都寫有精彩的陶然創作評論,均是陶然研究的必讀文獻。

水滴石穿,奠定不可動搖的名作家地位,非一日之功。拳打萬遍,拳理自現。不老神話,既簡單也艱辛。陶然的三生三世經歷,恰似聶華苓。陶然在三地經歷三生,在文字中歷練一世,則無物不可入題,信手拈來,隨手而畫,不經意間,有度有法,已臻化境。董橋的散文旁徵博引,得明清的閒適性靈小品文遺韻,適合焚香苦讀,慢慢消化。宋以朗的《宋家客廳》為傳記式、口述式文風,講述錢鍾書、張愛玲、傅雷、吳興華等名人的逸聞雅事懸案,仿如偵探破案獵奇解玄,信手讀來酣暢淋灕。陶然散文自成一體,太極風,平和體,讀來不必正襟危坐,而是自然隨意,不拘年齡性別階層,均可賞讀,受眾面廣,在不經意中受到教益,輕風徐來,暗香徐來。


[本文係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華文文學與中華文化研究」(批准號:14ZDB080)階段成果]


【註】:

(1)陶然:《風中下午茶》,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5

(2)同(1),頁116

(3)同(1),頁47


凌逾,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社科院博士後,研究方向為比較文學、華文文學,發表論文五十多篇,著有《跨媒介敘事——論西西小說新生態》、《跨媒介:港台敘事作品選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