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汪威廉:劉慈欣、《三體》、「雨果獎」

主欄目:《香港文學》2015年12月號總第372期

子欄目:文藝茶座

作者名:汪威廉

8月23日,世界科幻小說大會(World Science Fiction Convention)在美國華盛頓州Spokane召開第73屆大會。劉慈欣以《三體》(The Three-Body Problem)一書,奪取由世界科幻協會(World Science Fiction Society)主辦的第62屆長篇故事的「雨果獎」(Hugo Award),寫下亞洲作家的新紀錄。消息傳出,華文世界一片歡呼聲中,中國作家協會在北京舉辦了一場「《三體》與中國科幻文學原創力」 研討會,吸引了大批科幻文學的「粉絲」,儼然造成一個劉慈欣現象。

《三體》曾在《科幻世界》月刊長期連載。2008年開始發行單行本時,分為《三體》、《黑暗森林》(Dark Forest),和《死神永生》(Death’s End)三冊,合稱《地球往事》三部曲,亦題《三體》三部曲。因為有總稱與分題,加上英文譯名,查找目錄時有點混淆。這次是首冊英文版獲獎,不過,我們談論的,通常是完整的三冊。至於小說改編的電影,有沒有初續集的分別,不得而知。大家只知道由作者親自監製,馮紹峰、張靜初等人主演,「票房黑馬」張番番執導。預定明年夏季首映。

《三體》敘述地球文明在宇宙星球之間的興亡歷程。「文革」時期,由於人性的缺失,致使人類文明的衰落,招來外星人「三體」的侵入。經過五百多年的混戰過後,宇宙每個角落的興衰存亡,重新調整,逐漸平靜下來。開頭是,天文學家葉文潔在軍方探尋外星文明的絕秘計劃「紅色工程」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三體人發出求救信號,地球一有回應,被發現自己的位置後,便遭受超級「駭客」的侵入,引起一場大災難。改革開放初期,社會上流行「城市是森林,每一個男人都是獵手,每一個女人都是陷阱」一句話。「世界是一座森林,每個文明都是帶槍的獵人」已成為「黑暗森林法則」。當地球被攻擊時,人類的處境正是身陷叢林。他們只好組織龐大的太空艦隊,制訂神秘莫測的「面壁計劃」抵抗。雙方展開智慧的博弈。《死神永生》牽涉到哲理的課題。無限無際的宇宙,證明人類的渺小而微不足道。星際交戰,整個太陽系變成了薄薄的一幅畫,悄悄地消失。太空也成為死神廣闊的披風。人們的兩隻眼睛只有直瞪着,不知真相,也不知所以。

劉先生的構思縝密而富有創意。他的故事予人以立意超遠、格局宏偉的感受。對於宏大場景的想像和描寫,筆觸之處似有雷霆萬鈞之勢。舉凡宇宙間星際開戰、星球毀滅、世代飛船等等題材,是他寫得最成功的。他利用「密集敘事」和「時間跳躍」兩種手法。敘事「細節」時,「宏觀」與「微觀」並行,凸出歷史和文學尤其是科幻小說不同的特色。另一方面,一剎那間,光年計算的時間也可以一躍而過。

他深諳邏輯法則而善於推理。對故事的發展與過程,都能寫得條理分明,巨細無遺。又極重視情節與節奏,文字的可讀性高。他的科學訓練專業,也讓作品含有「科學之美」。至於他自我批評所提到的「含金量不足」,我認為應是人文情懷那一點。他的故事,骨架很強硬,似乎肌肉不夠豐滿。看他的小說,英雄氣概和兒女情長兩種極端絕對不成比例。難怪有人甚至說,劉先生的小說缺少「人性」。

《三體》首部的英文翻譯,由華裔作家劉宇昆執筆。第二部改由Joe Martinsen英譯,第三部譯本亦已由劉宇昆完成。這次頒獎典禮,劉先生沒有出席,由譯者代表領獎答詞。劉先生曾說,這次的「個案」,只算「半個獎」,意味着自己對審查過程中的「小狗」事件耿耿於懷。美國「Sad Puppies」和「Rabid Puppies」事件,兩年前由Larry Correia等一批人發動。他們抱持保守政見,反對少數族裔。甚至藉着提名和投票的機會鬧場,企圖改變審查後果。弄到一些作品退出參與,五個獎項從缺,《三體》因而脫穎而出。

國內的科幻小說「銀河獎」,1999年以來,劉先生有八次的大貫滿。如果加算「特別獎」,數目更大。這次榮獲國際大獎,可謂實至名歸。但是,他的心情似乎沒有一般人想像的高興。「小狗」事件因素之外,他有一顆強烈的進取心。何況本來他在今年獲得包括由美國科幻奇幻作家協會(Science Fiction and Fantasy Writers of America)提供的「星雲獎」(Nebula Award)等五個獎項的提名,拿到的只有一個。雨果本人就說過,「科幻文學就是挑戰現實。」《人民日報》記者在得獎後訪問,報道他每天晨跑十公里尋找靈感。他不斷地閱讀吸收,充實自己。永遠追求富有啟發性、震撼性、獨創性的新作品。

一般主流的科學家,對科幻文學並不欣賞,甚至抱着輕視的態度。廣州中山大學物理學家李淼對文學有興趣,造詣亦高。他說看劉先生的書,「就像看金庸一樣,你都不想看別的同類作品。大劉對物理學非常熟悉,這是讓人吃驚的,他想探索現代物理學給未來的無限可能性。」他寫了《三體中的物理學》一書。五月間,劉先生趕到廣州,跟他對談。兩百張門票十分鐘內被搶光,會場擠得水洩不通。科學與文學的正面「交戰」,讓青年學生們上了一堂難能可貴的課。

李先生解釋道,他自己借重《三體》來介紹物理理論,利用小說文本有趣而具創意的例子,譬如描寫真正的三維物體進入四維空間的變化狀態,讓人瞭解真正的物理現象,激發腦力,擴大想像的能量。在劉先生聽來,一個故事能引起科學家以其為靈感,讓科學原理更進一步延伸,應該是那部科幻小說的最佳成果,也是作家的最大安慰了。

有人認為「雨果獎『是科幻小說的』諾貝爾」。其實,諾貝爾文學獎涵蓋的範疇很廣,沒有雨果獎的「專業」性。又有人問:「很多莫言,為甚麽只有一個劉慈欣?」一向比較保守的中國社會,也許「科幻」這種形式未被廣為接受。可以慶幸的是,等到常看《科幻世界》那批人長大以後,社會對科幻的認識就會改變。一個高度工業化的社會,正是科幻文學成長的好環境。那麽,更多的劉慈欣將會出現了。

劉先生講了一個故事:這次得獎後,一位領導發言:「當年,大量法國作品進入中國。現在咱們的科幻作品又輸出了……」原來,領導心目中那個寫「大量法國作品」的人是素有「法國莎翁」之稱的維多‧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跟這個雨果不同。記得三年前,台北出版《不負少年頭――汪精衛雙照樓詩詞揭秘》一書,對〈譯囂俄共和二年之戰士詩一首〉中的「囂俄」兩字大為誤解。囂俄即文豪雨果的另一音譯。1926年,歐裔美籍的雨果‧金司巴克Hugo Gernsback(1889~1967)在美國創辦《驚奇故事》(Amazing Stories)雜誌,被人尊稱為「科幻小說之父」。這個獎正是為他而設的。1992年以前,獎名有時亦叫「世界科幻小說成就獎」(World Science Fiction Achievement Awards)。為甚麽不用姓而用名呢?我可以講一個故事。電影界的「奧斯卡」獎用的也是有名而無姓。電影獎正式名稱是「學院獎」(Academy Awards),「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頒發的。至於奧斯卡是誰,尚無定論。這個雨果,起碼我們還知道他是誰。自1953年開始,世界科幻協會才設立這個獎項。中文媒體都把這次的雨果獎說成第73屆。其實,那是科幻小說大會開會的次數。1953年設立的獎項,一年一度,除了1954年從缺外,今年恰是第62屆啊。

 

 



汪威廉,美國伊利諾大學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