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劉荒田:舊金山的春節

主欄目:《香港文學》2016年2月號總第374期

子欄目:農曆丙申年新春大展

作者名:劉荒田


友人問我,舊金山是寰宇著名的華人聚居地,那裡的同胞過春節,和國內相比,有甚麼不同?我以為,主要在兩方面:一是氣氛。二是態度。

先說氣氛。舉除夕為例,以下情節發生在舊金山濱海的日落區。清早,我領下一個任務——買祀神用的燒豬肉。鑒於好幾年的經驗,今天,這紅彤彤的供品,是排長隊才買得到的。主中饋者本來打算從簡,改以水煮肉代替,後來覺不妥,夫春節,乃一年中最緊要的祭祀,神明和祖先早已吃慣帶崩瓜溜脆之皮的燒豬肉,偷工減料被怪罪怎麼辦?我自動請纓,保證趁外出慢跑時捎帶買下。跑到燒臘店前,倒抽一口冷氣,隊伍已粗具規模,很快,背後添上十五個人。前面也就是二十位上下,要命的是移動緩慢,為甚麼?每個人不買則已,一買就甩出老長的單子,每磅價錢不少於八美元的燒鴨燒豬彷彿是白送的。一個剛剛完成購物大業的男子馬上印證了我的推測——兩手各提着五個白色外賣盒,出門時有點踉蹌,太重了!倘若在故土,這等人物可能是黃牛黨;在這裡,可以肯定是代理好幾家至愛親朋購物業務的義工。環視隊伍,發現好幾位「異胞」。一位六十開外的白人女子,拘謹地挪着。一位比她年輕二十歲的黑人女子趨近,兩人親熱地談了一小會,後者轉身,到超市去買減價牛排和袋裝馬鈴薯。該是一對被前衛的舊金山市政府經發放結婚證認可的合法「妻妻」,現在出門「血拚」,各有分工。教我納悶的是,這個辰光買午餐的菜,太早了點,沒必要和過正經八百大節日的中國人搶位置。

「為了節省時間,請大家把要買甚麼告訴我。」店內走出一位手拿一遝紙條的幹練女子,她本是管「堂食」的侍應生,今天這非常日子,餐桌都撤下了,老闆便吩咐她另找活幹。此舉無疑是英明的,她一一詢問排隊者,代他們填好購物單,顧客輪到以後,自行交給師傅,免去「溝通」這一層手續。廣東四邑來的師傅,刀工是嫺熟的,但未必能對付帶全中國各地口音的普通話,更不必說官方語言——英語了。「三隻燒鴨,五磅燒肉,要瘦的,三磅半叉燒……」「五磅夾心燒肉,白切雞兩隻,一條豬脷……」我一邊聽一邊驚呼:「我的天,哪一家子今晚吃得下這麼多!」女侍應生走近我,我婉拒:「只買一樣,不必寫。」走近櫃檯。抬眼看牆壁上的鐘,已耗時一小時十分。買下一塊燒豬肉,才花了十一塊多。興沖沖地回到家,衣服濕得差不多了,但是,外賣盒裡的燒豬肉,皮還是崩瓜溜脆的,我相信。

再說態度。海外的中國人過春節,恪守傳統的只是新移民群體,隆重其事,也有所變通。他們貼春聯、揮春。年節近時,唐人街多了寫春聯的攤檔。臨近春節的週末,成千上萬的中國人湧來辦年貨,交通為之堵塞,巴士停開。桃花攤檔趁機大平賣,大家買了桃花,怕被碰落花瓣,都把桃枝高高舉在頭上,頓時,整整一條市德頓街,成了花的大本營,絳紅色如雲霞,噴薄着;如洪流,湧動着。可惜,除了這一場面,其餘都不能不從簡,派利是,只限於小圈子。團年飯,未必一家子能聚齊,因為孩子們上學的上學,上班的上班,對它不怎麼在乎。守歲更難實行,因為明天要上班(洋鬼子不為春節放假)。開年儀式,越早辦理越好,以求各事盡快進入日常軌道。第二代及以下的中國人,對這個節日不大重視,畢竟,聖誕節才是西方社會最重要的節日。

好在,舊金山灣區的中國式春節有一鋒頭蓋過聖誕節的壓軸節目——大巡遊,每年陰曆正月十五前後,一兩公里長的隊伍經過唐人街附近的大街,華洋兩造均出動精彩的樂隊,勁健的舞蹈隊,搶眼的花車,氣派的儀仗隊。剛剛出爐的華埠小姐亮相,沿街觀眾至少五十萬人。這一活動已舉行了數十年,成為舊金山最亮麗的文化名片。 

   

劉荒田,1948年出生於「中國第一僑鄉」廣東台山。早年當知青,在鄉村教書,1980年移居美國。創作生涯始於新詩,近十年來鍾情散文隨筆,一發不可收,集海外二十餘年人生體驗,寫新舊移民生存滄桑,現任舊金山「美國華文文藝界協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