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古 月:台北今夜不打烊

主欄目:《香港文學》2016年2月號總第374期

子欄目:農曆丙申年新春大展

作者名:古月

年終歲首,迎新送舊又到2015年倒數計時的一刻。台北市政府正門前搭起了舞台,廣場周邊仁愛路、國父紀念館,聚滿了呼朋結伴的年輕人、學生們。當然也有攜家帶小的父母。為了感受臨場的氣氛,早在傍晚六點以前就相繼選定好的位置,等待觀賞晚會及煙火施放。我家鄰近市府及國父紀念館,陽台正對101大樓,清楚看到高聳樓台上霓虹燈在夜色裡閃爍璀璨。

台北今夜不打烊!稍帶寒意的風中傳來陣陣弦樂歌聲,及沸騰的呼吶聲。忽然浪湧般傳來啊!啊的驚呼讚嘆,趕緊走到陽台,對面燈火全熄,在大樓的LED面板上秀出「台北動起來」、「台北甜心」等字樣,又是引來一陣歡呼。震撼的時刻來臨:十、九、八、七、……三、二、一,跟着倒數計時的喧喊不絕於耳。緊隨着是一串串煙火迸放的爆裂聲,響徹雲霄。

聽!聽!那不絕於耳的歡呼,那璀璨亮麗的千萬朵煙花,綻放在台北的夜空,迎接2016年的來到。101跨年煙火已成為台灣一年一度的小確幸與「悶經濟」的宣洩。煙火秀也讓台北成為全球關注的新年焦點,更成為民眾難忘的記憶。

這是我們陽曆元旦過的新年節日。時代在不停地改變;不知道從甚麼時候開始,注重起元旦新年,總認為陽曆新年是跟全世界一起跨。農曆春節才是中國人的年,是我們從小跟着父母、親友鄰居,於我們傳統習俗、整個社稷一起跨過的。春節農曆年是童稚時的夢想,小小的心靈總盼望着新年早些來臨。除夕夜與家人圍爐吃團圓飯,喜滋滋地揣着壓歲錢說要守歲,不知不覺卻睡着了,第二天起來穿着新衣新鞋,吃着糖果年糕,若還能收到一個洋娃娃或是一枚蝴蝶、花之類的髮夾,有說不盡的幸福滿足。

母親是受過教育唸過中學的女子,為着兒女勞苦終生,賢淑能幹持家。父親軍人微薄的薪水,經濟拮据物質缺乏的年代,要養育六個孩子非常辛苦,她有一雙巧手,親自剪裁衣服,縫製布鞋,總能將每個孩子打扮得乾乾淨淨,漂漂亮亮的。能將普通的食材變化成佳餚美味。用配給的麵粉做巧果、麻花給我們當零食。她更燒得一手好菜,一般普通食材經她之手烹調料理,變成美味珍餚。每逢年冬將至,她會釀作豆腐乳、水豆豉,一瓶瓶一罐罐的送給朋友鄰居。醃製湖南香腸臘肉,並以松枝加米糠燻之。臘肉香腸與水豆豉蒸食,其香無比。她在製作這些的時候,我在她身邊跟上跑下,可惜過程繁複都沒學到訣竅。最喜歡看她烹調做菜的神情,這時的她像位魔術師,又像位仙女,揮動着鍋鏟似飛舞着仙女棒,變化出一盤盤珍餚。這是兒時我們母女相處最珍貴美好的時光,她會讓我幫忙揮動鏟子,會要我幫着剝大蒜,教我切蔥薑等,年節時幾道大菜如腐乳扣肉(或梅乾菜扣肉)、珍珠丸子、乾燒魚頭、紅燒獅子頭等,各式涼拌小菜更是爽口,想是我喜歡做菜多少也來自她的遺傳熏陶罷!

六兄弟姊妹(三男三女)中我是老大,自然最先參與學習做家務。媽媽認為女孩子家遲早要嫁人,最起碼的家務煮飯洗衣要懂。話雖這麼說,她卻從不讓我洗碗筷或搓滌衣物,怕會把一雙手洗粗了,至於將來結婚是否得操作這些家事,是個人的命。

果不然;我選擇了個一窮二白的藝術家,而這個人又特別愛朋友。尚在蜜月期,我們沒錢度蜜月,他卻說:「我不能讓朋友們覺得我結了婚就不要朋友了。」於是他請了十五、六位朋友來家,頭一回煮這麼多人份食物,飯煮得不夠吃,紅燒蹄膀也沒燒爛。從此我「發奮圖強,學習不倦」的結果是第二年開始,除了平時朋友來家小聚外,每逢春節過年的初一,請一夥詩文界老友(他雖是畫家,寫現代詩的朋友不少),年初三則是請一批畫家朋友。直到近幾年詩人老友逐漸凋零。畫家除了固定幾位老友外,中生代畫家喊老師的越來越多,就統一訂在年初三將近卅人的歡聚暢飲。熟能生巧,余致力發奮,集四十餘年的經驗,在藝文界也稍獲得薄名。畫壇就傳出沒有到李錫奇家吃過古月燒的菜,就不是大畫家。

這就是燒菜的樂趣嗎?受讚揚時會有虛榮的喜悅。其實現今外食方便,在家裡請吃飯的人越來越少,餐廳有時間限制不能盡性。為了配合另一半愛熱鬧的個性,似乎我亦樂此不疲。每到年節將近的頭一個星期,就開始擬菜單,紅糟腐乳扣肉、紅燒獅子頭、自製的鹹蒸豬腳、乾燒魚頭或剁椒魚頭是必備的,還得研發幾道新菜。老鼠搬家似的一趟趟拖着菜籃車,到菜市場採購。我喜歡到傳統市場選購新鮮魚肉青蔬。預備的食材除了兩大一小的冰箱存放外,還備有一中型冷凍箱專置魚蝦肉類,才能應年節不時之需。每年都會有人說年越來越難過,卻是年年難過年年過;每年前來歡聚的朋友越來越多,我卻有力不從心之感,十年前就開始舉杯向朋友們致意說,今晚畫下句點,就此封刀「隱身江湖」。結果總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前日更有那海外的夫婦朋友傳weChat來早早來訂位了。

不知不覺,時間已蒼老了歲月。曾經那個愛哭愛作夢的女孩,在紅塵裡以詩記情,在淡淡的雲端植花築夢。淡淡的日子一天天過,霍然間發現母親髮上的顏色何時已給了我。猶記得她生前曾嘆息說,若每天能有人煮兩頓飯給她吃就幸福了,原來做任何事也有怠倦的時候。那時我上有公婆下有孩子,白天還在上班不能伺奉她。公婆相繼去世後,每年接父母邀均已成家的弟妹、兒孫熱熱鬧鬧的一起過除夕團圓,令之笑顏逐開。倆老的神情容顏在腦海,映照着今日的我,無限感慨!時代變了,節慶習俗、文化也在逐漸改變中。西洋的感恩節、情人節、聖誕節、元旦是跟着西方世界一起過。農曆春節是中國人的年。感覺世界有點遠,情也淡很多。

每逢佳節倍思親,母親似一盞燈,在有生之年散發着她的光,她的熱,光照、溫暖兒女的心,直到風燭殘年,仍虛掩着一扇門,懸掛着一盞發黃的燈,寂靜地等待一個歸家的身影,那是血緣的溫度,仿若落葉拍肩那一刻,予以無限的思念與惘悵。 


古月,本名胡玉衡,湖南衡山人。著有《追隨太陽步伐的人》詩集,《月之祭》絹印新詩。原著版畫輯(李錫奇版畫十幅)、《誘惑者》當代藝術家側
寫散文集,《我愛》、《探月》新詩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