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施友朋:「香港城市學」之承先啟後

主欄目:《香港文學》2021年1月號總第433期

子欄目:香港作家散文專輯

作者名:施友朋

人老了,許多習慣也改變了!譬如看書,年輕時愛臥在牀上看,一看有時不知東方已白!如今退休,雖然也不見得就閒着,看書多在梳化或在按摩椅上,通常看幾頁,人已倦而呼呼呼的睡得賊死!

那天,隨手拿起一本剪報,是台灣《中國時報》2006年11月16日的人間副刊,讀到張北海的「台北城市學 以紐約為例」的一篇文章,一開篇就說:城市是一個有機體,它必然會演變,或蕭條,或成長,那每一代作者就永遠不缺乏新的題材,新的角度觀點去書寫,因而紐約沒有,也多半不會斷根。

誠然,正如韓良露(1958~2015)說,世界最豐富的城市,都有最豐富的城市學,比如紐約、倫敦、巴黎等。張北海說,紐約城市學長年纍積下來的書籍,他從參考書上得知,至少有上萬種。而且儘管不斷有書絕版或消失,但是平均每年仍有上百種問世。

躺在按摩椅上,竟然思潮起伏,張北海的話太有意思了!正如他說,這是百家齊鳴的成果,豐富的城市之所以出現了豐富的城市學,主要是因為其民間社會有一個豐富的作者群,而且此一群體不但關心自己的城市,還根據各自的興趣能力專長,在一個自由創作的環境中費心費力動筆書寫,一而十, 十而百……久而久之,豐富的城市才可能出現豐富的城市學。

根據張北海的觀察,書寫紐約的作者顯然大都有此認識,其大部分著作也都因而有一個或深或淺的歷史敘述,交待一下所談主題的來龍去脈,因而讀者不但有了橫的瞭解,也有了縱的認識,而又因城市是一個有機體,它必然會演變,或蕭條,或成長,那每一代作者就永遠不缺乏新的題材,新的角度觀點去書寫。

筆者腦海忽然浮現「香港城市學」這樣一個概念,已故著名小說家劉以鬯的小說《酒徒》《對倒》《打錯了》《島與半島》等就飽含對香港社會的批判;陶然的小說亦然!還有張愛玲、西西、黃碧雲、李碧華、亦舒、董啟章、王良和等的小說,不同風格,不同年代都有不同的取材去寫香港。再早一些的,可以參考現代文學史料勾沉大家許定銘的書話。

香港一直以來都有一群豐富的作者群,把香港這個城市從多角度分析、透視!女作家金鈴是旅遊文學作家,也寫小說,已出版作品逾四十八本。新出版了《黃金之翼》(天地出版),她說,「寫了十九年旅遊文學,這是第一次創作本土文學。寫我城,比寫地球任何一個地方都難。不是因為寫實,而是因為要寫我最愛的地方!」金鈴寫一個時代的不平凡風雲色變,小人物對時局的體會、適應求存,如何活下去,確實不易理出一個頭緒。金鈴寫一個「大城小鏡」下小人物的理想幻滅,主觀願望往往被客觀環境破壞,總算有板有眼,合情合理,為我城烙下一段難以忘記的「歷史」,正正也是豐富了香港城市學!

「香港城市學」真是個好題材!筆者若不是年紀大,乃要日日賣文求生,必定以此為題材,寫篇紥實的「博士論文」,相信含金量不致太低。嘻嘻,短話長說,拉拉扯扯又騙幾文稿費,有錢又去食碗雲吞麵買幾本閒書,像我這樣的一個吹水「作家」,不亦樂乎!

 

――稿於七、八、二〇二〇年

 

 



施友朋 福建晉江人。退休資深編輯、教師。賣文大半世紀,至今不疲;熱愛閱讀、寫作,冀娛人娛己,最終目的騙幾文稿費,以資購書賭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