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呂大明:賦歸

主欄目:《香港文學》2016年3月號總第375期

子欄目:散文家園

作者名:呂大明

悵然吟式薇

我們這些異鄉人經常會「悵然吟式薇」(王維)。

式薇 式薇胡不歸!(詩經「式薇」)

歸去!歸去!但時辰已不再是舊時光,年少時懷着理想,留學生涯是為了讀書,不像古代書生,讀書是為了砍得「蟾宮桂」,登上月宮採折月宮的桂樹,也是科舉時代的「登第」,紫袍金帶,像唐代五品以上的官位,穿上朱紅或紫色的袍服,宋代四品以上的官腰間繫上金帶。

我羨慕的是古今中外偷天妙手的錦繡美文。

但懷舊就像清瑩的露水沾在香花瓣上,露水也散發香味,像打開一瓶法國香水。

懷舊帶來悵然的悲感,像一齣戲的結尾,古稱「弔場」,演員都已下場,有人吟起落幕的句子,菱花鏡前已喚不回昔日的音容笑貌。

逸興遄飛的年華已逝。在懷舊中必然有座「回雁峰」,雁兒不飛過此峰,雁聲漸斷,雁陣驚寒!

歸去!歸去!

荒蔓荊棘叢生的曠野已近幕晚,天上的孤鷹也匆匆步上歸程,踟躕的野兔轉身奔入洞穴,牧童樵叟吟起歌兒在微帶淒意的夕陽下走回農舍……

有一回我們在旅程中停車蹓躂在山林、幽谷、清溪之間,留連美景不忍賦歸。但暮色已降,我對當年只有九歲的女兒說:「不能再往前走,那山林、幽谷、清溪都屬於飛鳥、走獸、游魚的世界。」「是啦,牠們沒邀請我們,一定是天晚了,牠們也趕着回家。」女兒幽默地回說。

森林黝黑,驀然間丹麥民歌那位少年奧盧夫出現了,他穿着母親以月光漂白的襯衫,騎馬馳騁林中,於是月光裊裊地升騰,闖進幽暗的森林……

月光也是鄉愁。

式薇,式薇,胡不歸!

 

生命的哲學

「歸」不限於回歸故里,人如萬物聚散會合,當世緣已盡,又回到無物的空境。

觀覽月空的星群,一定有翼軫二星,又名鶉尾,還有北辰(北極星)……

神秘的星辰也如神秘的生命,暫存聚合的形體也會同世間萬物一塊兒香銷玉殞。

時辰歲華逡巡飄忽,生命只在頃刻間,像戲曲所形容「朝看飛鳥暮飛回」(源自李頎的「朝看飛鳥暮飛還」)。疾風漂漂,響起雷聲,天地忽然由明朗轉為陰暗,一處處的青塚湮埋了燦爛輝煌的一生。

人不是孤鴻野鶴,能遊於虛無的高境。棲息三株樹珍奇異木上的翡翠鳥是驚弓之鳥,隨時恐懼金屬製成的彈丸,古詩上稱「金丸」之災。

法國畫家柯羅(COROT 1796~1875)「仙女的舞蹈」這幅畫的意境是仙界,背景卻是阿勃雷伊堡附近。遠處蜿蜒的是法國起伏的丘陵地帶,朝霞初升,嘉木美樹,景色如畫,眾仙女繞樹翩翩起舞,這幅畫是「生」的禮讚。

自另一角度看德國畫家布克林(BOCKLIN 1827~1901)的「死之島」憂鬱的陰影籠罩在高高屹立、光禿禿的岩石間,在墓園的入口處,在柏樹林蔭下……唯一象徵生命的是小舟上的白衣人,表現布克林超現實的思維;生命逐漸靠近「死之島」,是布克林這幅畫的主題!?

生的歌讚與死的神秘形成兩位畫家不同的風格。

濟慈(JOHN KEATO)在「生命的季節」說:「他的年歲會邁進蒼茫慘淡的冬天/除非他走在死亡的界律之前。」(譯自JOHN KEATS――THE HUMAN SEASONS)

法國文藝復興代表人物,初期是拉伯雷(FRANCOIS RALELAIS),中期是龍沙(PIERRE DE RONSARD),後期則是「嘗試集」(LES ESSAIS)的作者蒙黛尼(MICHEL DE MONTAIGNE),近代藝術家約瑟康那說蒙黛尼的散文是沒有哭泣的嘆息,不帶嘲諷的微笑,我讀蒙黛尼的作品深有同感。

蒙黛尼的名言:哲學就是研究死亡。也是法國人樂觀的思想。

參透生死是佛家道家的高境,蒙黛尼著書立說不失其幽默感,談生與死也不例外;人不妨在死亡方面渾渾噩噩,珍惜生命!

濟慈是浪漫主義的高手,他運用的是唯美的筆調,生命的歸宿仍然在唯美的範疇內。

 

大自然的饗宴

大自然傳遞幽棲山林水畔高人雅士如蘭桂般的清境,故所謂的「草木本心」,洗去人心鬱滯的俗慮。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說:「舟搖搖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陶淵明不也是以他的至文為我們構築人世間的桃源,但一定要先有雲無心,鳥倦飛「隱」的心態,才能悠遊於仙鄉樂土,如莊子「天地篇」所說:「乘彼白雲,至於帝鄉。」

蓮花荇菜都浮漾水面,英國牛津的月夜,我見到月光下一片蘆白,那是古稱「葭葦」。

在凡爾賽家居附近一座森林建在坡上,懨懨的秋日午後,爬上石階就進入一處幽境,我經常去拜訪一位舊友;一隻雲雀,牠每逢春夏之間,清晨五點就在我窗櫺邊兒,樓台高處清唱一曲。

我不知牠棲息在哪株葦木高處,我去的時候正逢牠午睡的時間。在這座被染上金紅色調的林中,鳥兒的歌聲此起彼落……

清晨五點鐘,我在濡濕的淚痕中醒來,如灰燼的夢痕依稀,雲雀的清歌帶來生的希望。

林中喧嘩是秋風,是鳥鳴……午後的陽光在林中燃起一盞盞金紅色的燄火,一盞盞燈籠都掛在高高的枝頭,那光暈閃亮了葉,這一刻就掌握在手中,不去想過了金秋就是僵凍埋葬枯葉的廢墟――寒冬。

我在林中漫步,不去想生命的下一站,不去想晚鐘敲響唱起葬歌……

我在林中漫步,人間饗宴彈奏的樂音已遁隱,大自然的饗宴啟發思維的領域,讓人尋回「草木本心」。


呂大明,福建南安人,台灣藝專畢業,英國牛津學院高等教育中心畢業,英國利物浦大學碩士,法國巴黎大學博士研究,曾任台灣光啟社編審,台視基本編劇,歐洲華文作協兩屆副會長,法國文化部法國作協會員,歐洲學術聯誼會會員,出版著作包括散文集:《這一代弦音》、《英倫隨筆》、《來我家喝杯茶》、《大地頌》、《尋找希望的星空》等十餘種,翻譯:《天國的子民》,戲劇:《蘭婷》,並編寫電視廣播劇包括《梅莊舊事》、《孔雀東南飛》、《雲深不知處》二百餘集。曾獲台灣幼獅文藝全國艾散文獎,台灣新聞處優良散文獎首獎,兩屋華文著述獎散文首獎,耕莘文教院兩屆文學獎,讀馬致遠漢宮秋雜劇論文英文稿獲台灣文建會翻譯獎等。現旅居法國巴黎凡爾賽。公元2012年出版新作《世紀愛情四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