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黃淑嫻:我參與也斯紀錄片拍攝的感受

主欄目:《香港文學》2016年3月號總第375期

子欄目:「香港文學家紀錄片」專輯

作者名:黃淑嫻

這幾年特別感到忙碌,因為在教學之餘,我同時參與了也斯紀錄片《東西》和劉以鬯紀錄片《1918》的製作。電影是磨練意志的好考驗,尤其是非商業的製作,從資金籌集、團隊組成、實際拍攝、後期製作、公映宣傳等等,每一件事情都是複雜的,涉及很多資源與人事問題,不是純粹的藝術創作。回頭看,這兩齣電影的製作過程,並不順利。有時我會感到失望,對於所謂合作,充滿懷疑,對話其實不容易。導演和香港製作團隊是盡心盡力的,在香港和台灣首映後,得到一點成果,獲得一些熱心觀眾的肯定,我自己是非常高興,彷彿完成了一項人生重要的任務,帶着這樣的心情回看這六年所遇到的困難,雖然有種種不能化解的矛盾,一切也暫時放在腦後。

也斯紀錄片的拍攝,面對的困難特別多,首先在香港找不到任何資金,這是讓人非常失望的。然而,最大的問題還是面對也斯的患病與逝世,這是我們盡一切辦法也不能克服的。在陽光燦爛的日子,我會偶爾想起一些拍攝的片段,也斯又好像在眼前。我記得也斯最後的一次拍攝,那是在銅鑼灣寓所談東歐變天的那段。那一天,他很忙,忙着年度作家展覽的安排,一些書展的朋友幫忙拿走展品。我們在他家等了一整個早上,他也沒有空接受訪問。直至他坐下來接受訪問的時候,他的面容告訴我,他已經非常疲倦了。然而,也斯還是也斯,他仍然努力地為我們說明他對東歐變化的看法、對他的啟發等。之後的日子,他陸陸續續的入院出院,我們再沒有機會做訪問了。當也斯對着攝影機的時候,他的心情一定是很複雜的,一方面他很希望能夠完成紀錄片的拍攝,但另一方面這紀錄片也預示着他的死亡。

電影中瑞士的一段是我很喜歡的,景色美麗,也可以看到也斯帶着我們走路。這是他最後一次的外地旅行,他自己非常高興,雖然行程緊密,但他彷彿沒有在香港那樣疲倦,心情開朗。電影中的最後一個鏡頭是一張照片,也斯坐在石上,背景是青翠的瑞士樹林,也斯展現他快樂的笑容。這張照片是我拍攝的。我記得那天我們去探訪瑞士的翻譯朋友,電影也有出現這片段。吃完午飯後,我們走到一個樹林,見到一些可愛的綿羊,牠們的頸上繫着鈴鐺,那聲音還在我的耳邊,很清晰。不久,我看到一片很美麗的樹林,我轉過頭來跟也斯說:「你快坐在這裡,很漂亮,幫你拍個照。」也斯說:「不要了,不要了。」然後,他很自然的坐下來,鏡頭咔嚓一聲,相片就完成了。當時絕對想不到,這就是電影最後的一個鏡頭。

《東西》分五節,最後一節講到也斯的童年,有些朋友告訴我,他們從來不知道也斯的過去是這樣的,這一段尤其感人。也斯寫過關於他的父母,他們在香港過着窮困的生活,爸爸是讀書人,很早便去逝了。有時,也斯會談到童年黃竹坑的生活,但他從來都不會以悲情的聲線敘述的。那天,我和也斯的兒子梁以文一起拍攝,我們走到也斯居住過的多個地方,從早上拍攝到下午,整整一天我們都在他們過去的往事。大概梁以文真的繼承了也斯的風格,他雖然講到很多讓人覺得不憤的事情,但他的語氣仍是平和的、溫文的。

不知道在哪一天的晚上,我們重訪也斯在屯門的寓所,拍攝吳熙斌的訪談和其他空鏡頭。我們在較清靜的睡房中錄音,吳熙斌在幽暗的燈光中,追憶也斯在美國的生活。也斯在屯門的家,面對着海,可以遠望機場的燈光。在以前的日子,在陽光充分的下午,我想也斯會坐在露台上看書,或者喝一杯啤酒。是的,應該是這樣。這個紀錄片完成了,感謝也斯家人和朋友的幫忙,大家沒有把紀錄片看成是一項工作,而是希望為這位香港作家做一點事情。現在紀錄片快要放映了,希望大家喜歡。


黃淑嫻,嶺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人文學科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