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趙淑俠:行走生智慧

主欄目:《香港文學》2020年12月號總第432期

子欄目:海外華文女作家散文專輯

作者名:趙淑俠

我們從離開母體墜落人間的一刻,便一直前行,從今天到明天,後天,再後天……無盡前行,一直走到老邁年高,沒人能預言哪一天停止腳步!我們的智慧能肯定的是:未來不在過去。如果有甚麽人想拒絕往前,而想往後,要回到昨天,前天,或更久遠的過去,都是不可能的事。

不但人類不能活回以前,就連一切的蟲鳥百獸,草木花卉,甚至世間萬物,也無有可能返回來時路。世界是往前走的,時光不會回頭,是生命的鐵律,宇宙的共同現象。

前行是塵世的永恆定律,是生命不可更改的邏輯,窮此一生,我們總在地球上行走。走出人生,走出知識,也走出人類綿綿不絕的歷史和進化。行走,跟我們關係密切。

實鑑生命經驗,自古至今,中外的先賢們從行走中得到多少智慧!

中國的古話說:「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西方的大科學家牛頓說:「如果我比別人看得更遠,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巨人的肩膀在哪裡?

甚麼是巨人的肩膀?

我想牛頓所說的巨人肩膀,指的是豐富的知識,開闊的心胸,博廣的見聞,和對大自然對人生,真切的體會。

如此說來,巨人的肩膀彷彿很高,要爬上去頗不簡單,究竟要怎樣做才能達到目的?

「中庸」裡有言:「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

老子也說:「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稍一分析就明白,這幾位中外先賢們所說的語言用詞雖然不同,其中的含意卻相去不遠,都是說:要多聞多看。多聞多看才能提高對自身和外界的真正瞭解,增加知識與智慧。

行遠自邇,登高自卑,用現代語言來解讀,就是:一個人要走得遠,才會知道自己「不遠」。登到高的山上,才能悟出自己不但不高,其實還「很卑」。誠然,否則陳子昂怎會寫出:「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千古至文!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亦是我們走在人生道上應該體會的境界。

那麼久遠的年代裡,老子就鼓勵人們要「走出去」。告訴我們:心中理想,腦中天地,如果只停留在想像和醞釀中,是不夠的,重要的是要付諸於施行、走向廣大現實世界,百聞不如一見。

至於「攀上巨人的肩膀」,仔細想想倒也不難,透過學習,閱讀,旅遊,親睹大千世界芸芸眾生,提高對世間萬物的欣賞品味,亦就是一步步的攀上巨人的肩膀了。

綜合各家的睿智名言,最終的結論便是那句我們耳熟能詳的話了: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

也許有人要問:為甚麼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難道旅行遊歷比博覽群書閱讀求知還重要嗎?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都重要。如果一個人從不讀書,完全沒有書本上的知識,縱是走遍地球,所見所聞亦只是表面的現象,對走過之處並無深刻瞭解,辜負了自己比一般人廣闊許多的寶貴機緣。相反的,若是只抱着書本閱讀,自以為已經看遍世間百態,而事實上可能僅是陶醉在個人的想像之中,與真正情形相去甚遠。

讀書,行路是一回事,讀書是靜態求知,行路是「走」,是動態求知,其中的意義,都是為了增長知識開闊眼界,讓生活更快樂,內涵更豐富,在追求充實美好人生的路上,可能性更多。例如僅與文學一項,就可產生最巧妙的結合。

旅遊與文學結合並非始自今日,可說古今中外皆有,其中出名的如《大唐西域記》《老殘遊記》《徐霞客遊記》《馬可.波羅遊記》哥倫布的《航海日誌》,還有醫學家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雖非遊記,卻是靠「行路」寫出的宏偉巨著。可見行萬里路至少和讀萬卷書同樣重要。

中文領域的旅遊文學無疑首選《大唐西域記》。《大唐西域記》簡稱《西域記》,共十二卷,著名高僧玄奘口述,他的弟子辯機筆錄而成。內容為玄奘由新疆至南印度一百四十多個國家的見聞和心得,以優美的文筆記述各地的風土人情,和印度史料,是中國佛教史的重要文獻。殘缺的《大唐西域記》原著,是在敦煌石窟中發現的。可惜這麼珍寶的文學和宗教遺產,並不在我們手裡,而是分藏在英國大英博物館,與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裡。

《老殘遊記》的作者為清代劉鶚,他借走方醫生老殘的身份,敘述在遊歷中的見聞和感想,寫出這本遊記,全書二十回,文筆靈活生動,極受好評。雖叫遊記,卻被後世定位為清末四大譴責小說之一。

徐霞客是明代人,終生喜歡探幽尋秘,研究人文地理,礦石,動植物狀況。他長途跋涉,遊蹤經南北十六省,到過許多前人未至的地區,一路寫遊記。可惜手稿大部分被焚於戰火,後經人收集殘存稿出版《徐霞客遊記》。這本書被認為有很高的科學和文學價值。

明朝李時珍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醫學家,他撰寫《本草綱目》時,感到所見資料中藥名混雜,難看出藥物的形狀和生長過程,於是放棄「紙上猜度」,決心親身深入研究,遠涉深山野嶺收集藥物標本,三十年後完成《本草綱目》。

西方出版的遊記文學更多,只說我們最熟知的馬可.波羅。馬可.波羅是意大利威尼斯商人,元朝期間隨同父親和叔叔通過絲綢之路來到中國。回意大利後,在海戰中被俘,和一個叫魯斯蒂謙的人在監獄裡交為朋友。他口述旅遊見聞,魯斯蒂謙執筆,寫出《馬可.波羅遊記》。

西班牙人哥倫布的大名流芳於世。他熱愛航海冒險,並認為地球是圓的,所以向東能到的地方向西也能到。為了印證此一想法,在1492年到1502年間曾經四次橫渡大西洋,發現了美洲新大陸。哥倫布所著《航海日誌》,就是記錄每天的海上風雲,和在新大陸上發現的事物。

劉鶚、徐霞客、李時珍、馬可.波羅、哥倫布等等都是「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的最好證明。若非遊走天涯行路萬里,怎能親眼得見千姿百態的新世界,怎會明白天地間有那麼多以前所不知的事物!又怎能體會到海闊天空宇宙無垠的震撼,而成就了那樣大的事業!

讀萬卷書讓人胸懷經綸增長知識,但不能把我們帶出紙上談兵的書齋小天地。世界如此美麗,廣闊,多樣而新奇,走出去親眼一見,恰好補足書本裡所缺少的。行萬里路與讀萬卷書便巧妙的產生了互補作用。

我在歐洲居住四十餘年,漫長的歲月中,不只是生活和工作,也在觀看,探求,和更深入的瞭解,欣賞歐洲的美麗,足迹遍及多個國家,和名滿天下的歷史古蹟勝地,乃至名不見經傳的深山小村。每次遠遊歸來,當飛機越過阿爾卑斯山飛臨瑞士,從高空俯首下望,只見下面的田壟、樹林和山崗,坡巒起伏、一片無垠的翡翠般綠色裡,隱約的露出如童話裡描繪的紅瓦尖頂住家小屋,和藍得如一片晴空似的湖水,最亮眼的當然是阿爾卑斯山漫着白雪的峰尖,銳利得像一柄柄插向雲霄的鋼錐,壯麗間醞釀着無邊的虛玄詭秘。讓人像被磁石吸引着,凝目久視,這煙塵四起的世界竟在彈指間渺渺遠去,依稀這塊人類賴以生存的大地,亙古以來就是那麼靜靜地進行着的……

世界很美,內蘊豐富,值得我們去欣賞,去探求,去感覺。行走生智慧!

 



趙淑俠 生於北京,1949年到台灣,1960年赴巴黎。專業美術設計師,七十年代開始專業寫作。以《我們的歌》一書成名。出版作品近四十種。2008年獲世界華文作家協會終身成就獎。1991年成立「歐洲華文作家協會」,被選為首任會長,至今是「永久榮譽會長」。2002年到2006年,為「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副會長、會長。2011年被推舉為「世界華文作家協會名譽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