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蓬 丹:追尋一束天光

主欄目:《香港文學》2020年12月號總第432期

子欄目:海外華文女作家散文專輯

作者名:蓬丹

一個文字創作者,書寫的或許是外在世相,字裡行間迴映的往往是作者內在的感知與體悟,演繹為一種探索、反思、追尋真我的過程,一種內斂而艱辛、凝定而專注的過程。一枚枚嘔心瀝血的字粒,如種籽般被栽植在素潔的稿箋上,經由反覆的去蕪存菁,終於,顯像在筆耕者酸澀瞳眼中的,是一片美麗的墨色田畝……

當我回溯過去十三本著作的心路歷程,彷彿重新審視那些日刻月削的植字歲月。或在有風的窗下,或在無言的燈前,垂首低眉的自己默默如枯井無波,胸壑中卻常翻江倒海,如何援引澎湃思潮,將文字阡陌灌溉成良田萬頃?耕耘的臂膀痠麻,指節摧損,依然初心不悔相信着,文字創作是一份性靈的勞動,秉持的則是一柄良知的鋤犁。

在我的第四部作品《虹霓心願》中,曾有如斯告白:「我願是一名小小的織工,用文字的機杼,細繡慢紡、字斟句酌,將種種內心感動,編織出最溫暖熱烈的生命原色。……在雲淡風清的文學中,尋找安慰與歸屬。」

彼時我已離開海嶼故鄉負笈國外多年。如同許多七十年代的留學生,學成後我選擇在北美洲居留,職業換了幾回,卻一直堅持着以寫作為職志。大學時我已開始提筆為文,但寫得最勤反而是定居新大陸西海岸之後。

身在異邦,工作及生活均需使用英文,然而它一直只是棲止在雙唇間的聲音,中文卻是貫穿血脈、源自靈魂的呼喚。在英語環境中益加不捨放棄中文寫作,出於對那線條優美而意涵豐富方塊字的眷戀。另一方面,心底最幽微深沉的感受,唯有作為母語的中文方能淋灕表述。因此繁忙工作之餘,不擅交際玩樂的我,就開始穿梭於阡陌縱橫的文字田畝,在書香墨韻中構築自己的心靈花園。縱然在某些絲雨如愁的荒涼時刻,不免覺得在異國他鄉,中文寫作常被邊緣化的情境令人糾葛、猶疑。

然而,作為一名植字的人,我深感寫作時的付出,其實是在償還一份情債。因着對世間萬事萬物充滿真情,不捨那些心動時刻風過無痕,即使微渺如夏夜的星光、秋後的蟬鳴,若曾觸動靈魂深處的某根弦,震盪出的山水清音,便總在召喚書寫者,莫忘初衷!不負時光!化暫時為永恆!

但無可否認,所有心靈感受或美好事物的本質,常是難以掌握、也難以持續的,因此記錄和捕捉過程中便注定要遭遇重重阻滯了,可是情債未還,總覺大石在心、芒刺在背,牽纏繫絆不得安寧,那苦苦逼債的,竟是自己!

我習慣深夜寫作。子夜時分,遠處常會傳來悠長的汽笛聲,撕裂了無邊的沉靜,轟隆轟隆的輪響又逐漸隱沒,一切復歸死寂,令人無端升起某種荒涼虛空之感。有一晚,神思較為清明,當那汽笛長鳴,裂帛般劃破幽寂玄黑的穹蒼,我援筆直書:「火車疾駛而過,恰如清明天地間,突兀響起的一聲警鐘,那車輪過處,激起多少灰砂,揚起多少風塵?是否驚破了醒者的沉思,碾碎了眠者的亂夢?……」

放下筆,長長舒口氣,彷彿自某個思想魔咒中得解脫,頓覺豁然開朗、如釋重負!如此心力交瘁成篇的作品,若蒙賞識與共鳴,無異於在芸芸眾生中獲得知音,更是衣帶漸寬終不悔了。

寫作多年,主要作品都是在國外寫成,因此被定位為「海外作家」。但是母土血濃於水的灌溉滋養絕無可置疑,亦不容或忘!

成長於六十年代純樸安詳的海島台灣。小學六年級時,教國語的孫老師飽讀詩書,擅說故事,激發了我對文藝的熱愛,利用課餘時間創作了一篇又一篇文字,且自行用簡陋的釘書機裝訂成冊,詩詞、散文、小說、童話都有。雖是自娛的習作,卻隱然開始在文學長路上邁出青澀的第一步。

父母分別在中學與大學教授文史科目,所以家中典藏的書籍也多是這類型的,我心折於中國文字的優美精煉,更加深信文學創作將是我今生志業。高中時,住家離圖書館很近,我開始大量閱讀世界名著譯本。

當時特別迷戀英國作家哈代筆下,充滿傳奇與夢幻的荒原,以及那種背景中誕生的綺麗悽惻的故事。

初次嘗試小說創作是在大學三年級,那時作品多半發表在閱讀量極高的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當時我是個十分多愁善感的文藝青年,傾倒於丹麥著名哲學家齊克果的哲理思想以及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的悲劇意識,因而對於生命的迷惘與存在的不安有着強烈的感受,此後很長時間的作品多半在探討這種感受。

那時我主修圖書管理,得以在台北師範大學圖書館自由出入,閱讀了大量世界名著,有一次讀到林語堂的句子:「每個人都必須找到一個文學上的愛人。」林語堂進一步解析,每個人都一定能從古今中外的作家中,找尋出和自己性情相近者,這時你會像交到知己一樣的快樂,你們悲喜相通,你的憂傷他也早已經歷。這時你便會感覺到你並不是這個世界上唯一受苦的人。這些話溫暖和撫慰了一顆年輕悸動的心,因為瞭解到大師級人物也曾有受傷、受苦的感覺,真的就比較能和內在的自己和解了。

大學畢業進入台中圖書館工作,開始閱讀中國早期及當代作家作品,但因準備出國未能廣泛涉獵。《紅樓夢》是那時最令我驚艷的作品。

後來遠赴加拿大深造,學業告一段落後移居美國,因緣際會進入一家圖書公司工作,有機會涉獵更多的好書,也更加強自己寫好書的願望。

海外作家一般都經歷過許多生活的轉折與變遷。來自海島中部的我奔赴北部大都會求學,飛越大洋移徙至遙遠冰寒的加國留學,再輾轉來到美國南加州就業,中間返台工作數年──這樣大幅度的漂流變動,令人思忖自己究竟是天地旅人還是生命過客?彼時文字表達的常是一種疏離──初抵異鄉揮之不去的邊緣人之感。然而,回到故土,又因遠離已久,時移事往之餘,那曾經如此魂牽夢繫的家園,竟然失去了熟悉感與歸屬感!

而時光流轉、世事遷變,起先一直在潛意識中抗拒的異國,在長期的居留與逐漸的適應之後,產生了親切感與參與感!並且因着體會到這新的居留之地原是自己的選擇,作家的筆下文字,開始對所在地的人事物注入感情與關懷,此時人生境界更寬廣,處世心態更正面,離散與放逐的傷感漸次淡去,「漂泊文學」演變為「第二故鄉寫作」。

當然,我們也從不曾忘懷原鄉,那給了我們生命與滋養,使我們得以有能力展翅高飛,並在異國開天闢地的原鄉,永遠是我們心靈的棲息之地。

一路走來,深感寫作確然是一種跋山涉水、千錘百煉的歷程。寫作者執筆時,如同擺渡於弱水三千的文字江河,更恰似踽踽獨行在孤寂幽深的密林裡。但是通過風雨兼程的書寫,一個人總能更加瞭解自己以及所處的世界,當胸中塊壘得到抒發,密林中彷彿透進一束天光,讓你頓時發現,你已找到一片澄澈的心靈淨土。

 

 

 


 


蓬 丹 本名游蓬丹,祖籍福建寧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教系畢業,後赴加拿大深造獲商科學位。歷任文藝刊物主編等職。1991年獲選為北美洛杉磯華文作家協會創會會長,現為監事。同年加入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為永久會員。2014年起擔任「海外中國文藝協會」召集人。著有散文集《投影,在你的波心》《虹霓心願》《流浪城》《花中歲月》等,小說集《未加糖的咖啡》《每次當我想起他》,另有傳記文學、報道文學、詩集等共十三部,曾獲海外華文著述首獎、台灣省優良作品獎、世界海外華文散文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