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李秀臻:夢開始的地方

主欄目:《香港文學》2020年12月號總第432期

子欄目:海外華文女作家散文專輯

作者名:李秀臻

六十年代我出生在北台灣一個靠海城市裡的眷村,民風純樸,生活簡約,歲月靜好。我這輩,所謂的五年級生,一般說來是幸運的,大環境的經濟發展起步,很多家庭不算富裕,但物質不再那麼缺乏。父母親不論做哪一行,吃的苦受的累,多是為了教養與栽培下一代,一切甘之如飴。

我和多數孩子一樣,我們的「天職」就是在求學過程中,致力追求好成績,父母師長灌輸的「唯有讀好書才能出人頭地」的觀念,從小深深烙印在心上。我們被教導要循規蹈矩,努力用功,但填鴨式的教育及聯考窄門無情的壓力,常讓學習變得枯燥沉重。要說學期中最令我開心與期盼的事之一,就是學校舉辦郊遊或遠足了。

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遠離課室,從校園出發。不用穿制服,沒有了清一色。花花綠綠的便服打扮,多了表現自我的機會,像活潑好動的玲,愛穿短褲,文靜內向的敏,喜歡洋裝。而平日在教室裡拿着粉筆與教鞭,具有威嚴的老師們,在旅程中和我們平起平坐,說說笑笑,特別顯得平易近人與慈祥可親。

我們或乘遊覽車或搭火車,參觀古蹟、博物館、公園、遊樂園等等。出外的心情特別輕鬆,與同學們且行且走,相處愉快;休息時間,各自從隨身的背包裡拿出點心零食和飲料,吃吃喝喝,好不開心,課業煩惱拋到九霄雲外。

不曉得這是不是個可以小小驕傲的紀錄,從小學到中學的學校旅遊活動,我「無役不與」。彷彿天生就喜歡那種移動、空間轉換的感覺,還有追求冒險、探奇與發現所帶來的樂趣。記得每每在出遊的前一晚,我會興奮得睡不着,早晨不必母親叫我,就自動起牀了,這個「症頭」,直到長大還不時發作。說來有點可笑。

能有這樣的紀錄,感謝爸媽的疼愛有加,這些學費以外的額外費用,我不清楚對他們所維持的小康家庭的負擔有多大,但我知道對少數同學家是有難處的,每當我將校外教學的通知單交到媽媽手上,告訴她我想參加,她從沒反對過。到了晚上我做功課時,她會從房間拿錢出來要我收好,隔天交給老師。在家中我排行老大,下面還有一弟一妹也要開銷,因傷從軍中早退的爸爸,換過幾種工作,最後與媽媽經營雜貨店,除了顧店時間長還有一些送貨的體力活,非常辛苦。兩人省吃儉用,盡量滿足孩子們的需求,點滴恩情,我自知要當個好女兒才不辜負他們的苦心。

低年級一開始的「遠足」,當然是在我們的城市內。基隆最有名的中正公園,很多小朋友都和父母去過,但與同學們出遊的感覺又不一樣。大夥從山下玩到山上,每個遊樂設施都不放過,最後滿頭大汗登上公園頂端的觀音大佛廣場時,俯瞰基隆港及市區,頓時視野遼闊,心胸也豁然開朗起來,老師在一旁隨機教育,告訴我們甚麼是「登高望遠」「登泰山小天下」;年級高一點時,我們的路線遠了,坐着遊覽車到首善之區台北。在參觀國立故宮博物院時,一雙雙純真的眼睛,瞪着櫥窗內的國寶,似懂非懂地欣賞,看到歷史課本上的翠玉白菜、清明上河圖、毛公鼎的真品就在眼前時,嘩聲四起,個個興奮不已。那時設在士林的兒童樂園與動物園,還有中影文化城等,也都是各校帶團的熱門之處……

大概在小四還是小五,我們有了第一趟的火車之旅,目的地是宜蘭礁溪的五峰旗瀑布,那也是小小年紀的我第一次見到瀑布。白花花的大水從山頭狂洩而下,周圍氤氳的水氣被陽光穿透出現淡淡的彩虹,大自然景色鬼斧神工,美不勝收。回來之後,導師也是國語老師孟憲瑚,在作文課要大家寫一篇遊記,我以「春遊五峰瀑布」為題寫下旅遊見聞,老師看過後鼓勵我,要我將它謄在稿紙上投給「國語日報」,沒想到真的刊登出來,作品化為鉛字的那種喜悅,難以形容。我捧着報紙上那一塊篇幅百讀不厭。我日後的寫作興趣可說是受了恩師的啟發而培養出來。

高中的畢業旅行,兩天一夜,開始有了與團體在外過夜的經驗。圍着營火唱歌玩團康遊戲,直到十點教官宣佈晚會結束,趕着大家進入活動中心宿舍,十一點熄燈才甘願上牀。這趟畢業旅行也成為高中生涯一個難忘的記憶點。大學時期的校外活動更多了,長大的我,不必再次次向父母請示,自己兼差當家教存了點錢,向父母伸手的情況少了,班級或社團不時舉辦旅遊、聯誼、采風等等,大學生活更加多采多姿。

人生最重要的一段旅行,該是大學畢業那個夏天,我揮別親愛的家人,拖着兩隻笨重的旅行箱,首次搭機,遠渡重洋,飛向美利堅的紐約,踏上留學之路。同學說我單槍匹馬好勇敢,長輩們難掩擔憂之情,我則如初生之犢,心中只有一個念頭:青春稍縱即逝,志向既定,又得父母全力的支持,當該努力以赴。爸爸一直是我們三個子女堅強的靠山,他常常說:「只要是唸書花的錢,我就算乞討,也會供給你們,你們絕不要擔心。」因為戰亂而無法好好接受教育,是爸爸一輩子的遺憾,他將希望都寄託在我們的身上。

在全然陌生的國度,潛心苦讀之餘,精進英語能力、調適文化差異和旅行拓寬眼界,更是另一種學習。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我和許多留學生一樣,對腳下的美國土地,人文風情,充滿好奇與求知慾。利用課餘和長長短短的假期,把打工、獎學金、縮衣節食省下的錢拿來旅行。

那時有車的留學生並不多,多半是租車,四、五個人成行,分攤油錢、過路(橋)費、住宿等費用。在那沒有網路與衛星導航的年代,每次出發前,都要做很多功課,比如先去AAA拿免費地圖,研究開車路線,用螢光筆畫得仔仔細細,哪條國道接哪條小路,沿路又有哪些景點可停留、該在哪兒吃飯過夜,並估算時間、所需開銷等等。

兩年的留學生活,幸運地跑了美、加很多地方,北到多倫多、渥太華,西至德州、亞利桑那州、加州,東岸各州從維蒙特州、麻州、南下到賓州、馬里蘭、佛羅里達州都留下足迹。那時造訪了大都會博物館、自由女神、百老匯、迪斯尼樂園、尼加拉瀑布等等……不禁想到小時候去的中正公園、博物館、兒童樂園、五峰瀑布,可說是小巫見大巫了。

光陰荏苒,歲月如梭,人生轉眼已過半百,稿紙與筆早已變成電腦與鍵盤,地圖被衛星導航取代,網路訂房訂位無往不利,旅行變得容易許多了。留學夢實現之後,就業、談戀愛、成家生子,旅行一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自己也不忘反哺父母,出錢鼓勵他們遊覽或者帶領着他們一起度假。多年來到過許多國家與城市,尋覽名山大川、奇勝古蹟……但世界太大,餘生還要慢慢去造訪我沒到過的地方。

旅行,教會我很多事。首先我懂得感恩,感激父母親對我無私無邊的愛。在我成為人母之後,把一樣的愛轉移給孩子們,鼓勵他們用功讀書之餘,擁抱世界,增廣見聞。我學會包容,對不同文化不同風俗與民情,懷抱欣賞與尊重的態度;我瞭解分享的重要,藉書寫藉交流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旅行,也是放鬆身心、休息充電及增進親情的補貼。

旅行還教會我,途中即使迷路,保持從容欣賞風景,只要上路,終能抵達。

 

 


 


李秀臻 曾用筆名鄭寧思。台灣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系畢業,紐約州立大學傳播系碩士。現任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永久會員及理事、紐約華文作家協會會長。曾任北美世界日報記者、編輯;雜誌創辦人及總編輯;北美華文作家協會網站編輯;北美華文作家協會副秘書長。曾獲海外華文著述獎報道寫作類首獎。作品收入多本文集。著有《風雲華人》(報道文學);與周勻之、王渝合編《紐約風情》;與姚嘉為、林玲合編《縱橫北美――從花果飄零到落地生根》;與趙淑敏、石文珊合編《情與美的弦音》等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