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戴小華:家在吉隆坡

主欄目:《香港文學》2020年12月號總第432期

子欄目:海外華文女作家散文專輯

作者名:戴小華

小時候,聽過一個海龍王招女婿的故事。那女婿在海龍宮才住了七天,回到人間,卻是幾十年後。江山依舊,人事已非,已沒人認得他。

原來的故鄉,對他而言已經沒意義了。

在上海國際機場,見到一位返鄉探親的老人,一個人愁眉苦臉地呆坐一旁。原來他的機位被取消,三個月後才有空位,身上的錢已所剩無幾。我說:

「快通知台灣的親人匯錢救急。」

「我在台灣一個親人也沒有。」他哭喪着臉回答。

「既然如此,乾脆就在大陸親人處住下吧。」

「不行,出來這麼久,我得回家看看。」

「回家?」他回答得那麼自然,卻令我省思了半天,原來在台灣生活了幾十年,他的家已在台灣。

七十年代中,當我拎着兩件皮箱登上往吉隆坡的飛機時,心裡充滿了說不出的滋味和感受。畢竟這次不是出外旅行,而是要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投身到一個幾乎完全陌生的地方。

當飛機到達吉隆坡上空時,我開始很仔細、很仔細地看着吉隆坡,想着吉隆坡。似乎馬來西亞百年來的歷史時空都凝縮到眼前了――我,看到了吉隆坡歷史上的一幅幅圖畫。

吉隆坡,這個名稱是在1857年叫出的,意指「泥濘裡的小港灣」。這個名字明白揭示了當時的吉隆坡確是灌木叢生的沼澤。

當蘇丹穆罕默德的次婿拉惹鴨都拉,由蘆骨(現屬森美蘭)運來第一批挖錫礦的華工在吉冷河和鵝麥河交匯處紥營時,吉隆坡便已成為未來城區的搖籃。

在南國烈日下,猿聲虎嘯中,八十七位華工,乘着一葉扁舟,踉踉蹌蹌地來到暗邦,結果,一個月後,八十七人僅存十八人,其餘的全都染上瘴疫而死。

接着,又來了一百五十位華工,他們破衣赤腳,他們汗水直流;他們為了起碼的生存條件而奮戰。之後,邱秀、葉田、劉壬光、葉亞來、越煜、陸佑、陳秀蓮……相繼到來。而葉亞來,這位在軍事、政治、經濟上均有特殊才能的先賢,從1862年到1885年,為建設吉隆坡鞠躬盡瘁,歷經二十三年的血汗奮鬥,終於奠定了吉隆坡日後繁榮的基礎。

吉隆坡人終於有了遮蔽風雨炎熱之所;然而,他們雖有了家園,卻無管家之權。他們開始發覺,美麗的馬來西亞,原來是披上一層哀愁的,自己不過是殖民地劣民罷了!於是他們學習、思考,決定找回自己應有的尊榮。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洶湧澎湃的民族獨立浪潮終於激發了三大民族(馬來人、華人、印度人)共同攜手,發揮了互助互愛自覺自強的精神,促使吉隆坡踏上了歷史上的一個新階段。1957年8月31日,馬來西亞終於在吉隆坡的蘇丹亞都沙末大廈對面的廣場,發出了第一聲的歡呼「Merdeka」(馬來語「獨立」的意思)!

可是,這樣一幅「自覺自強互助互愛的馬來西亞人」的形象,還只是鉛筆的素描而已,背景很淡,底層也未穩定,一不小心,就很容易走樣。

這裡不妨另寫一筆,馬來西亞曾發生過的好幾樁騷動:五一三種族事件、甘榜美丹事件、股市崩潰、合作社風暴、阿當事件、茅草行動、烈火莫熄運動、淨選盟(Bersih)集會……因這些事件的發生,每個人才驀然驚覺,自己居然不再是個旁觀者,而是個全心投身進去的參與者,情緒會隨着事件的演變而焦灼、歡樂及悲痛。

吉隆坡,已成為自己現在及未來生命所繫的地方。

現在我就戴上自己心靈的眼鏡,來看這塊屬於自己的家園。

記得那年剛下機,第一眼看見的就是機場露天陽台擠滿的各色人種。各族婦女們穿着不同的服飾,呈現出種種不同的美感:馬來女子身穿沙龍時不經意流露的媚;印度女子披上紗麗時的含蓄及優雅;華族女子那身衫褲所顯現的質樸與莊重。

美,不但存在於各族婦女的裙顫體旋中,還存在於許多獨具特色的建築物裡:尖塔式的吉隆坡火車站、摩爾式的大鐘樓、雨傘式的清真寺、宮殿式的華族寺廟、浮屠式的印度廟、馬來風格的國家博物院以及現代化的高樓大廈等。而這些多樣化的建築物,在濃密樹蔭的調合中,完全不覺得有視覺上的衝突。

吉隆坡就像《聖經》裡的巴比倫塔,一個混合着不同宗教、文化的熱帶都市,在屬於赤道的悶熱裡騷動着。那時,我唯一的想法就是:「吉隆坡是偉大的,因為她不強迫你同化。」

那年的吉隆坡,鋼筋水泥的高樓大廈還不多,住宅區也是間隔寬闊,各有庭院。不過,令我最喜歡的還是貫徹全市的那種相熟與互相的「街坊」氣質。可是,隨着發展,這種氣質,只有少數鄉村還保存着。

隨着大廈、公寓一幢幢豎起的同時,人與人間也大多豎起了「隔離」、「冷漠」和「疑懼」。新時代的行列裡,人潮雖不斷自你的身邊蜂擁而至,然而陌生的面孔上,泛浮的卻多是冷漠的眼神。

從客觀上說,吉隆坡的變化確實大得驚人。百多年的孜孜經營,吉隆坡已從地圖上找尋不到一個蕞爾村落,發展成今天馬來西亞的首都,成為政治、經濟與文化的中心。高速的發展,使得這個城市充滿着令人悸動的實用主義。忙亂的交通,昂貴的生活費用,高度競爭的社會壓力,雖讓人不自在、失衡,但這也正是吉隆坡人能夠保持高度敏銳的主要原因。

對眼前這個迸發着激越生命力的城市,單從歷史古蹟,僅能追溯人類文明的進程;如沒到過屢創世界高成交量的股票市場,實在不算看到過真正的吉隆坡。

「吉隆坡證券交易所」的股價浮動,是全國媒體及眾人矚目的焦點。

人聲鼎沸的交易大廳,反映的是貪婪,也是夢想。

股票市場中固然充滿機會與報酬,力與風險也是必須付出的代價。美夢與噩夢,往往僅是一線之隔。

其實從股市的風雲起伏中可以悟出:合理的人格結構與健全的機制是密不可分的。而培養有眼光、有見識、懂得思考自己未來、為自己命運負責任的理性國民,對馬來西亞的進步與壯大有很大的影響。

馬來西亞經過悠長歲月的嬗遞,從荒煙漫漫、屋舍零落到都會成型,從農業打拚出工業,從種植耕耘到種植希望,從貧窮到富裕,演繹了歷史不停地向前走,不斷地演變的規律;如何使馬來西亞成為一個現代化的模範樂土,是所有馬來西亞子民永遠的挑戰。

事實上,這兒本就有成為伊甸園的條件;不屬於菲律賓地震帶,又無爪哇火山爆發及印度洋猛烈季候風的侵襲。馬來西亞人真可謂得天獨厚。

馬來半島今天之所以人口眾多,都是由一波波移民熱潮所造就的,若問「誰是最早出現於目前馬來西亞的居民?」答案或許要算是馬來半島的ORNAG ASLI,砂拉越的PENAN和沙巴的RUNGUS了。

當我們正努力朝着先進國的目標前進時,也應提倡一下「新馬來西亞人觀念」,就是完全不考慮血統上的種族差異,也不在乎母語的差別,更不管他的祖先或是他個人來馬的先後,只要他心存馬來西亞,視馬來西亞為他唯一落地生根的家園,那他就是馬來西亞人了。

因為開創一個屬於大家共同的未來歷史,在於你我每個人的努力。

 

 



戴小華 祖籍河北滄州,生於台灣,定居吉隆坡。出版個人專著二十五本,編著五十三本。主要作品有《忽如歸》《因為有情》《深情看世界》《永結無情遊》《火浴》《沙城》等。2001年及2004年編輯出版《當代馬華文存》及《馬華文學大系》。曾任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協會總會長、馬來西亞華文作家協會會長及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會長。曾榮獲馬來西亞卓越女性獎、文化特殊貢獻獎、馬中文化交流貢獻獎等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