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夏蔓蔓 :戲夢與蛻變:漫談張愛玲的《不了情》電影劇本

主欄目:《香港文學》2016年4月號總第376期

子欄目:批評空間

作者名:夏蔓蔓

前言

在張愛玲各種形式的作品中,最備受讀者與學者熟悉與推崇的,應該就是她四、五十年代的小說與散文了。但是,如果聽說張愛玲也有寫過「電影劇本」,大概很多人會驚訝地問:「嗄!真的嗎?她也有寫過劇本啊?」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就是個明確的「有」字。

張愛玲於1995年逝世後,她的號召力不但不減,反而愈盛——讀者群對張愛玲小說散文極力追求,如癡如迷。但是,張愛玲已經沒可能再寫出新的小說散文來了。這麼一個事實,造成了她從前少為人知的,其他形式的舊作品——如電影劇本——也紛紛出土,一時洛陽紙貴起來。

張愛玲編寫過的,然後成功上映的電影劇本,可分為兩段時期來談。第一個時期,是四十年代戰後的上海。這時候,她主要為導演桑弧寫了兩部作品,那就是:(i)《不了情》(1947); 與(ii)《太太萬歲》(1947)(1)。張愛玲編寫劇本的第二個時期,則是在19571964年間的香港。這段時期,她為香港電懋公司編寫的,然後成功上映的劇本計有:(i)《情場如戰場》(1957);(ii)《人財兩得》(1958);(iii)《桃花運》(1959);(iv)《六月新娘》(1960);(v)《南北一家親》(1962);(vi)《小兒女》(1963(vii);《一曲難忘》(1964);以及(viii)《南北喜相逢》(1964)。(2

這些年來,張愛玲的電影劇本散佚各地,但近來有一些電影上映劇本,已陸陸續續地出版了。在這個劇本「名單」裡,《不了情》(1947)是有它特殊的地位與意義的。首先,它不但是張愛玲第一部編寫的電影劇,而且是在她創作力最高峰的四十年代時期,編寫出來的作品——有它一定的水準。再者,張自己也曾公然表示她對《不了情》這個故事的偏好。隨後,她又方興未艾地執筆寫了一篇有同樣情節人物 (但題目已改為《多少恨》)的中篇小說。這意味着《不了情》是張目前「打撈」到的,唯一有「電影劇本」與「小說」兩種文本形式並存的作品。

在這個「特殊性」的視角下,我想在這裡論談《不了情》這個電影劇本:(i)從編寫到上映的大背景;(ii)故事裡的主題內容與人物形象;以及(iii)裡面的藝術特徵。此外,我在這裡也想略略談論《不了情》電影劇本與《不了情》改編後的小說,《多少恨》,之間的淵源與異同。

 

大背景:從編寫到上映

1947年,二戰在中國才結束不久——政治社會混亂的塵埃還沒落定——而中國國產電影則剛剛萌芽。這時候,有個處身於上海,極受歡迎的女作家,突破了自己只寫小說形式的重圍——正在牧牧執筆,編寫着她的第一部電影劇本。這個作家,就是張愛玲,而這部劇本就是《不了情》。根據陳子善教授,張愛玲只用了區區半個月時間,大筆一揮,就完成了劇本。劇本「稍作修改後」,由桑弧執導,一個多月後殺青:

 

《不了情》是張愛玲的電影「處女作」,她19461226日至1947112日,在短短半個月的時間裡就把劇本一揮而就,稍作修改後於194726日由桑弧執導開拍,一路順風,至322日停機殺青。(3

 

19474月初,這部由上海文華影片公司出品的《不了情》,在上海首映。(4

這部戲「領銜主演」的男女主角,是劉瓊與陳燕燕。根據張愛玲的話,前者為「當時最紅的男星」,而後者則人美貌甜:

 

1947年我初次編電影劇本,片名《不了情》。當時最紅的男星劉瓊與東山再起的陳燕燕主演。陳燕燕退隱多年,面貌仍舊美麗年輕,加上她特有的一點甜味 ……(5

 

就是連劇中演反派人物的電影名星,也都是「硬裡子 」:

 

此外話劇舞台上也有點名的潑旦路珊演姚媽,還有個老牌反派 (名字一時想不起來了)演提鳥籠玩鼻煙壺的女父——似是某一種典型旗人——都是硬裡子。(6

 

由此可見,當年投下資金製作《不了情》這部戲的上海文華影片公司,是頗看好張愛玲的劇本的。這部電影的上映,也許也算得上成功——不但被譽為「勝利以後國產影片最適合觀眾理想之巨片」(7),而且也似乎沒有引來甚麼太大的負面批評。

 

故事主題內容與人物

從張愛玲自己的眼光看來,《不了情》是篇「通俗小說」而已:

 

我對於通俗小說一直有一種難言的愛好;那些不用多解釋的人物,他們的悲歡離合。(8

 

而在中國四十年代末的那種大時代中,《不了情》這樣帶着濃厚男女悲歡離合色彩的故事,也許是會被許多人認為膚薄與不合時宜的。張愛玲到底是謹慎的——為了想預先叉開這一類的批評,她預先來了一個「下馬威」,寫了好些話,為她的「通俗小說」辯白道:

 

如果說是太淺薄, 不夠深入,那麼,浮雕也一樣是藝術呀。但我覺得實在很難寫,這一篇恐怕是我能力所及的最接近通俗小說的了,因此我是這樣戀戀於這故事。(9

 

她把自己的作品當成「浮雕」(cameo)藝術,又說她「覺得實在很難寫」——裡面就好像有了反諷的酸潑氣了。這是因為,浮雕之中也精品泛泛——如果指的是璨美奪目的法蘭西大彩寶石浮雕 ,那也就不是庸庸之輩可及的了。我想,張愛玲這裡想表達的,大概就是每一門藝術都有上品與劣品之分——大塊頭的「社會問題劇」也有寫得惡俗不堪的,而巧小的「通俗小說」卻也有流芳百世的。

《不了情》的主旋律,也許是「男女的悲歡離合」。但是,故事裡女主人公最後那個人去樓空的姿勢——中國式的,悲婉的——雖沒有娜拉的轟轟烈烈,但其中女人苦楚之本質,卻是沒有兩樣的。再者,她們的遭遇,又何嘗不是由這個極度扭曲變態的世界,所造成的呢?從這個角度看,《不了情》這個故事,也是在描摹着當時中國社會,各流人物思想行為上的對立——頗有令人深思之處。

《不了情》的故事如下。女主人公虞家茵,是一個出生在半封建家庭的民國女子——父親是個典型的清末遺老,終日遊手好閒,又在外面養姨太太——家裡就是由她與母親撐着而已。在藝術形象上,家茵是個受過點新式教育,舉止婉和,努力追求光明理想的獨立女性。她獨自到城裡當家庭教師,自立更生,艱辛卻從容地養活自己與資助鄉下的母親。

她後來在老同學范秀娟的介紹下,在夏家當起了夏亭亭的家庭教師。故事的男主人公,夏宗豫,是夏亭亭的父親。宗豫是個藥廠總經理——日忙夜忙地,空拳赤手打天下,也讓他創下了一片蔚藍的天空。跟太太雖然不離婚,但早已因為思想性格殊別而離異了。夏宗豫帶着個小孩,用錢僱女傭、司機、家庭教師——東湊西拼地——倉倉惶惶也算是弄出了個家的模樣。後來家茵與宗豫認識然後相愛——過程愉快而順利。在思想上,宗豫持着「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觀點——他不想納妾,而想離婚然後跟家茵從頭再來。眼看就要成眷屬了,事情卻因為幾個好像不大相干的小人物,而不能如願。

這裡所謂的「小人物」,第一個就是夏家的女傭,姚媽。夏亭亭一路來由姚媽照顧。但自從家茵來了後,亭亭卻親着家茵——引起了她的不快。再者,她在照顧病中的亭亭,也跟家茵因為新舊概念的不同,而起了衝突。姚媽報復的方法,就是慫恿已經離去很久的,但害怕離婚(因為會令人看不起),在鄉下住着的夏太太回來住紥着,又大哭大鬧了一番。其實,姚媽只是個傭人而已,但卻可以干預主人的幸福人生,又有說話權——叫人咬牙切齒——卻也反映了現實人生中的巨大矛盾。電影中的姚媽,形象酸辣,由個「潑旦」來演。

另一個從中作梗的反派人物——出乎意料的,竟是家茵自己的親爹。張愛玲在這裡好像是「有話要說」——把這個「提鳥籠玩鼻煙壺」,夾在時代大轉換隙縫的清末遺老,刻畫成一個滿口道義,但生活腐敗的小人。他知道了夏家的家道不錯,就常常找上門來,專向宗豫下手——要這要那的。他猥褻貪財的行為,常常讓家茵下不了臉。後來,家茵的父親因為爛賭欠錢,竟然找上了害怕離婚的夏太太。他無恥地以父親的身份,說是如果得到夏太太的幫助,願意讓自己女兒「當小的」——這樣地設個火炕讓家茵跳下去。家茵當然是不肯的了。

當事情糾結到亂蔴似的程度——夏太太親自出面,私底下見家茵,把她羞辱一番後,又說自己身上有「好不了的病」,要求家茵放棄宗豫。這時,家茵的內心,起了巨大的掙扎——她將要如何選擇呢?是去?還是留?最後,她因為亭亭還愛着生母,就決定不告而別,遠遠地到廈門去教書——情不了結,恨有多少。

 

藝術特徵

《不了情》一共分為二十五場,整體上給人和諧流暢之感。故事的開場,一切皆靜好——電影裡的音樂響起,描摹着家茵與宗豫在堂皇富麗的戲院裡,偶然相遇的情景。這樣的安排,給人一種「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的感覺——也預告了故事的傳奇與戲劇性。

故事後來在時間上以直線的方式,往前推進。張愛玲用了極浪漫的抒情手法,繪描了家茵與宗豫那種行雲流水的交往。有一次,家茵幫了宗豫一個忙,後者不但買了一塊衣料道謝,又另買了個熱水壺給她,原因是:「我上次看見你的熱水壺破了,我順便給你帶了一個來。」從這樣的小小語言動作,張愛玲充分顯出了宗豫的細心與兩人交往期間的溫馨。

另一方面,張又安排了兩個反派人物——貪財的虞父與離間的姚媽——醞釀出許多大大小小的曲折與衝突——一條條的導火線等待爆發,引出了一個個的懸念。當故事發展到虞父去會見夏太太,然後夏太太羞辱家茵這個情節,事態已經很嚴重,一發不可收拾了。這時候的家茵,站在一個面對選擇的十字路口上:是要為自己的幸福爭鬥,還是成全婚姻已剩下空殼的夏太太。家茵最後因為亭亭還愛着生母,選擇了悄然離去——這裡面有種犧牲的精神內涵——可能不及古希臘戲劇的悲劇人物——但也許能讓家茵成就一種小型的、浮雕式的悲劇人物了。雖然沒有殉情——但我覺得中國人的愛與悲傷,也應該是跟羅密歐茱麗葉這一流的西方人物,一樣來得深入痛切的。

在故事的尾端,張的寫法,有點脫離傳統敘述的現象,帶着現代主義的痕迹——不但沒有大團圓,而且也留下了一種「沒有了結」的情懷——宗豫回到他從前常來的,家茵簡單卻溫馨的住處——看到的是空蕩蕩的,人去樓空的情景。而這時,電影的鏡頭慢慢切出,現出家茵的到廈門,逐漸遠去的輪船。這樣的一種潛語言——勾出了一種很強烈的震撼性。在國產戲剛剛起步的中國,這樣充滿藝術美感的結尾,肯定有它的突破性。

在語言上,張愛玲一般上採用了精煉的白話,作為人物之間的對話。但是,為了帶出虞父這個滿清遺老的形象,卻特地安排了他講出半文半白,來代表時代的轉折。虞父初見宗豫時,是這麼開口說話的:

 

我們小女有您夏先生栽培,正是她的造化。您先生少年英俊,奮發有為,嗯,難得,難得。

 

虞父在劇中對夏太太說的一堆不堪入耳的話,也生動地表現出了虞父的狼猥:

 

夏太太,您是寬宏大量的人,要是夏先生想娶一位姨太太,我想您倒不會不答應,要說離婚吶,(不用)說您不答應,就是我也不答應啊,我不能讓我的女兒做這種傷天害理的事情啊!……我那孩子倒是忠厚的。她還能跟您爭甚麼名分嗎?再說您的身體也不大好,不正好有一個人伺候伺候您嗎?……這個,您包在我身上,呵呵。噢,夏太太,我也有一件事得請您幫幫忙……

 

虞父說出這番不知恥的話,簡直就像在為女兒拉皮條了。這不但表露了虞父的可惡,也可怕地顯出了他思想的混惑——家茵如果能正式嫁給情投意合的宗豫,宗豫這個女婿就算不能夠有求必應,但也肯定是強過找夏太太幫忙——這反映出了當時社會一些人,已經喪心良了。

除此以外,張愛玲也從姚媽的言語中,表達出了她的性格的潑辣難纏。話說亭亭正發着高燒,幾天沒吃東西。但當她一嚷肚子餓,姚媽就為她準備稀飯,配上肉鬆、皮蛋和燻魚。家茵看在眼裡,怕亭亭身體禁不住,就把菜端走——因此跟姚媽起了衝突。以下就是她們針鋒相對的情形:

 

姚媽:我是不懂啊,我又沒唸過書,哼。不過小孩子我倒看過許多了, 甭說看過,我養都養過幾個了。

虞:我知道你是為她好,不過你這樣反而害了她了。

姚媽:呀,我要害她幹嗎? 哼,我又不想嫁給老爺。

 

又有一次,虞父來夏家借錢,夏太太問姚媽樓下是誰,張愛玲安排了她說這樣的話,表達出了她辣狠狠,喜歡離間的性格:

 

還不是那老王八蛋借錢來了。簡直無法無天啊。他還罵亭亭呢。

 

張愛玲也擅常利用人物的動作,來反映他的精神內涵。在描寫家茵與亭亭之間的情深意切時,她安排了這麼一個情節:有一次,亭亭因為指甲長,不能彈鋼琴,家茵這個家庭教師竟然也「拿出指甲剪,給亭亭剪」。還有,就是亭亭喜歡她的圍巾的顏色,想要同樣的絨線來做手套,但買不到絨線,家茵就把自己的圍巾拆了,為她做手套。又有一次,亭亭病了,發着高燒,宗豫到家茵家去請她照顧亭亭,宗豫也從他的言語中透露了亭亭對家茵的掛念與宗豫心裡的願望:

 

我知道我非常冒昧。不過亭亭總是迷迷糊糊的叫着老師啊老師,我覺得她怪可憐的,同時,家裡也太沒有人,姚媽也不知道怎樣去照顧病人。我自己呢,也很忙。

 

在意象方面,張在《不了情》裡,設計了一個很別出心裁的意象。話說家茵在自己房裡,不小心打翻了盛着香水的瓶子,在瓶子上碰缺了一個口。打破東西,一般上當然都不能說是好事。但是,由於瓶裡盛着的是香水,整個房間香噴噴地,而宗豫後來還把這個瓶子當作花瓶,在上面插了花——這裡面暗示了一種「好事近」,但可能不能圓滿的結局。這對情人,最後能不能夠在一起呢?在結尾處,當家茵走了,宗豫對着空蕩的房間,無語地「拿起香水瓶中插着的枯萎的花,走到窗前扔掉」——這裡面暗喻着靜香歲月已過去。但是,因為瓶子仍在,這又給了觀眾帶來了一絲的希望……也提供了電影公司,改天可以拍續集的可能。

在技巧方面,張也利用了現代主義常用的「幻覺」手法,來表達了家茵心裡的掙扎。在幻覺裡,家茵自己跟自己,這樣地對話:

 

虞幻影:哼!哼!

虞:(驚懼)你是誰?

虞幻影:我是誰?連你自己都不認識嗎?你在說甚麼?……我要你立刻離開上海!

虞:不,不,我不能離開上海,我愛宗豫我愛他!

 

這種手法,在當時應該是走在時代的尖端的。

 

蛻變:電影劇本與小說之淵源

如上面所提及,張愛玲因為自己很喜歡《不了情》的故事,隨後又跨越文本形式,把故事改編成中篇小說《多少恨》。陳子善教授在追溯《不了情》與《多少恨》之間的「蛻變」過程,是這樣說的:

 

張愛玲在電影編劇上的絕代才華在這部文華影片公司「創業巨獻」的《不了情》中得到了充分顯露,她自己也「戀戀於」這個悲情故事,馬上又把它改編成中篇小說《多少恨》。(10

 

小說《多少恨》於1947年的5月份與6月份,分別在上海《大家》的第二與三期刊出。(11

這種跨文本的做法,引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電影劇本《不了情》,與小說《多少恨》的文本,相像之處到底在哪裡,不同之處又在哪裡呢?先略談其同。在人物這個領域,《多少恨》可以說是由《不了情》的「原班人馬」來演繹的。除了夏亭亭在《多少恨》裡用「小蠻」稱之以外,人物的名字形象,完完全全地保留了下來。在故事內容這方面,《不了情》跟《多少恨》除了在細節上有點差異,也可以說是雷同的。

《不了情》與《多少恨》其中最大的不同處,張愛玲可以在小說裡用大段文字來描繪情景,而不能在電影劇本中這麼做。比方說,張愛玲在《多少恨》裡面,用了極艷麗的文字,這樣刻畫家茵與宗豫初次見面的電影院:

 

現代的電影院本是最大眾的王宮,全部是玻璃,絲絨仿雲母石的偉大建構。這一家一進門是淡乳黃的,這地方整個的像一隻黃色的玻璃杯放大了千萬倍,特別有那樣一種光閃閃的幻麗潔淨。電影已經開映多時了。穿堂裡空蕩蕩的,冷落了下來,便成了宮怨的場面,遙遙聽見別殿的簫鼓。

 

但是,在本來的《不了情》劇本裡,這段文字是不存在的。代替它的,只是寥寥數字——「(音樂,國泰大戲院售票處)」——而已。這是一種簡便的示意——告訴導演,這個情節應有音樂伴奏,而場所應是戲院。

再者,在勾勒人物的外形與精神,醞釀衝突,與推動情節方面,電影劇本《不了情》只能靠人物的「外部動作」與「人物語言」來完成。但蛻變成《多少恨》的小說形式後,張愛玲則可以「借題發揮」,用大篇幅的文字來形容表達。例如:張愛玲在《不了情》裡刻繪虞父第一次見到宗豫,用了比較簡單的文字:

 

我們小女有您夏先生栽培,正是她的造化。您先生少年英俊,奮發有為,嗯,難得,難得。

 

但是,到了小說《多少恨》,前面則加了一段張愛玲的「刻薄話」——而虞父的話語,也更加的文言化了:

 

虞老先生一進來,這屋子就顯太小了,不夠他施展。他有許多手段,一舉手一投足都有板有眼的。他道:「我們小女全幸而有夏先生栽培,真是她的造化。你夏先生少年英俊的,這樣地有作為,真是難得!

 

結論

張愛玲的力作,除了熟為人知的小說與散文外,也還有其他形式等待發掘的。雖然她電影劇本的「名氣」不如小說散文的高,但也日漸受到「張迷」的重視了。有鑑於此,「解讀」與「深入瞭解」幾乎成了不容延誤的事情。《不了情》這麼一部流麗的,帶着張愛玲創作巔峰期胎記的電影劇本,是有它特殊的研究價值的。用《不了情》來對讀張愛玲後來編寫的《多少恨》,更是能令我們一窺這位才高八斗的女作家,是如何將一隻美麗的蝴蝶,又再次蛻變成天邊的彩雲。

 

(本篇標題書寫:秦嶺雪)

  

 

【註】:

1      張愛玲也曾在1944年,把自己的小說《傾城之戀》改編成四幕話劇:張愛玲《張看》經濟日報出版社,2002,頁372。這部話劇的劇本,到現在為止似乎還沒有出土

2      馮晞乾:《張愛玲的電懋劇本》,收錄於 《張愛玲電懋劇本集》(第一集),香港電影資料館,2010,頁21。張愛玲曾經執筆寫過,但沒有上映的電影劇本,包括: 《紅樓夢》與《魂歸離恨天》:藍天雲,《張愛玲電懋劇本集》前言,香港電影資料館,2010,頁16

3      張愛玲:《沉香》,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6,頁285

4      同(3),頁127285

5      張愛玲:〈多少恨〉前言,《鬱金香》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頁159

(6)      同(5)

7      同(3

8      同(5),頁160

9      張愛玲:〈多少恨〉,收入《鬱金香》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頁160

10    同(3

11    同(9),頁216

 

 

 



夏蔓蔓,原名梁秀紅。馬六甲古城人。倫敦林肯法學院畢業。現旅居新加坡。2008海鷗年度文學獎(散文優秀獎)與2009海鷗年度文學獎(小說首獎)得主。散文〈南洋瑣夢〉入選《歸雁:東南亞華文女作家選集》(台灣商業印書館,2012),散文〈約勤榭話小城春曉〉入選《亞細安文選》(馬來西亞華文作家協會,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