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鮑 十 :存在的理由

主欄目:《香港文學》2016年4月號總第376期

子欄目:「穗港文學交流研討會」專輯

作者名:鮑十

廣州文藝》1972年創刊。最早的刊名叫《工農兵文藝》,有非常強烈的時代色彩,轉過年改成了《廣州文藝》,直到現在。中間有過動議改一下刊名,叫《廣州文學》或《嶺南華語文學》,但是最後還是沒有改。將來也許還會改,現在還難說。保留這個牌子本身也帶來一些問題,因為「文藝」是一個相對廣泛的概念。但《廣州文藝》實際上是一本純文學雜誌。《廣州文藝》有過輝煌,是在粉碎四人幫之後的一段時間,我們通常把那個時期叫做中國的文藝復興。當時《廣州文藝》曾經發行三十多萬份。到九十年代初,文學期刊出現了下滑,受到了時尚、汽車、化妝品類的雜誌的衝擊,訂閱量也被分流了。最近幾年情況更差,又受到了新的衝擊,電視、網路、自媒體,發行量斷崖式下跌。現在可能百分之十的份額都佔不上。這種情況下,我們還是堅持着,因為覺得有意義。有意義就要繼續堅持。我個人判斷這個趨勢不可逆轉,自媒體網路閱讀網路文學會越來越大,紙媒會越來越小,不僅僅是文學刊物。對於文學刊物存在的理由,我有幾點認識。第一可以保留一些高品質的作品,用紙媒的方式固定下來,期望可以久一點傳下去。第二,相對來說,文學期刊發表的東西可能還是好一點,首先,期刊上的作品會對作品的文體和形式做一些探索,比如那些先鋒性的作品,這是對文學的貢獻,而網路文學這種探索就很少,他們更多考慮的是閱讀的快感,有點兒像章回小說,跑情節,相對粗糙。文學形式的變化其實是蘊含着思想的變化。評論家謝有順有一本書,書名叫《先鋒即自由》,他的概括非常有高度。第三是文以載道。真正認真寫作的人他肯定要載一個道,不管這個道是甚麼,這種「載道」可能是只有在純粹的文學作品裡才有的。第四是對中華語言的貢獻,純文學作品對語言的要求可能更高,對語言的美感可能更講究,對語言的貢獻也可能更大。舉個簡單的例子,網路文學一般每天要寫一萬字或者一萬五千字,可能不會在語言上做雕琢。基於以上幾點,純文學,包括刊載純文學作品的文學期刊,就有意義存在下去,也有必要存在下去。

 

 



鮑十,廣州市文藝報刊社社長兼總編輯、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