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葉嘉詠:《論語》的多元議題與人物角色

主欄目:《香港文學》2016年6月號總第378期

子欄目:文藝茶座

作者名:葉嘉詠

《論語》是一部誠意十足的戲劇,佈景設計有心思,照顧觀眾的臨場感,亦不忘加入「笑位」,尤其是謝幕部分的即興口試討論,更見演員的熱情。《論語》與現時的教育制度有關,但它觸及的議題絕不止於「教育」,甚或考試評核方式,還有同性戀、雨傘運動、新移民等,眾多的討論要在不足兩小時之內一一展述,實在困難,還會令觀眾覺得《論語》野心太大,在內容編排上有點力不從心。

 

多元議題的得與失

或許可以這樣想:《論語》有意以「思考」作為重點,這類同時安排多樣議題的劇本,會否就能反映我們現時身處的社會現況?現實中,我們難以先解決某一問題,然後才處理其他事情,事實往往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又或是同時需要解決兩三類甚至更多的問題。例如第三場「雨中的城市」,朱SIR得知一賢、向羚和肥腸參與雨傘運動,而警方正拘捕相關人士,朱SIR立即在校致電肥腸要他們回校,同時,朱SIR發現Katy因感情問題在校割傷手腕,朱SIR最後「選擇」保釋被捕同學,只替Katy包紥傷口但沒報警。觀眾可以站在寶秀的角度思考,質疑朱SIR的做法,既傷害了KATY,又傷害了寶秀,但觀眾亦可站在個人的立場來做「選擇」:當我們都要面對生命、感情、前途等重大議題時,又如何逐一分析?今天回顧這場運動,學生關注社會的熱情實在令人動容,政府推行政策的態度實在令人失望,其他反對政府或學生的市民,因其身份背景、經濟狀況等而作出選擇,我們未能由其決定而評定其對或錯。

當然,多種議題的並置並不等於具備深入的思考,《論語》挖掘問題的深度如何?黃SIR是「被退休」還是自願退休,戲劇中沒有完整的交代,觀眾只見到一賢不停請同學簽名支持黃SIR,後來透過一賢的轉述,觀眾僅知道黃SIR是自願退休,但這樣並不足夠,例如學校是刻意隱瞞這件事?利用權力脅逼黃SIR退休?《論語》看來未有提供思考方向。

 

角色的「典型」

《論語》的角色設計清晰,不過人物性格過於清楚,以至這些典型人物已是「定型」,甚或刻板。這種欠缺主體性的角色,容易令觀眾失去思考空間。最明顯的例子是有華,有華是一位內地新移民,他穿着童軍制服,說話有口音,積極學習,寫文章時強調哲理、教育意義等,而且用字華美,以上種種都令人聯想到典型的內地學生形象。當允心向他推介新移民適應課程時,他那種自卑又尷尬的表情,不就是新移民在香港的既定表象?不過,新移民也有很融入香港的,也有很拒抗的,亦不能忽略只視香港為過站,以便踏足國際的一群。

〈《論語》之多元論述〉指出:「這種如真實存在的人物並非透過抽象化或普遍化等處理所『製造』出來的平面人物,而是基於各種研究與考察,確確實實的在『原型』的基礎上推進,從而製造出更真實的存在及空間。」然而,這種「推進」還有待加強。例如寶秀男性化的外表,與其他同學相處好像格格不入,有同學甚至與她保持距離,都顯示現今社會對同性戀者的「典型」誤解或抗拒,但這種人物刻畫似乎只能表達同性戀者的某些面向。寶秀後來質問朱SIR為何不送KATY到醫院,更反映這群弱勢人士似乎只站在個人角度考慮,忽視了社會整體的情況。相信觀眾不會否認少數族群的需求或否定他們的存在,但這類小眾亦應思考雙方的立場,否則會被錯認為少數人士便具有特權,並以此作為抗爭的手段,由此或會貶低他們的形象。

其他學生如向羚追隨潮流的「港女」,喜愛拍化妝片段上載「呃LIKE」;允心是好學生,事事以主流為先,獲選為學生會主席後以「成功爭取儲物櫃」數量作政績等,都是比較平面的、臉譜式的角色設計,欠缺了獨特的個性。

 

〈導演/編劇的話〉說:「是次作品期望能帶領觀眾『穿梭』歷史和文章,『呼應』現在的世界,再『想像』將來。」導演着力的地方在前兩項,至於想像未來,似乎還需更多討論線索,否則一方面批評讀、寫、聽、說等四卷扼殺創意和個人感情,另一方面卻未能給予比較明確的改善方向,或許予人只停留在批評的層面。

 

 

 



葉嘉詠,畢業於中大中文系,現於原校任教。研究興趣包括台灣文學、電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