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袁 霓:茶的短章

主欄目:《香港文學》2016年6月號總第378期

子欄目:「飲茶!飲茶!」專輯

作者名:袁霓

每個週末,這條狹窄的山路,總是堵車、堵車。厭倦了都市繁華生活的人,卻老是想着到山裡,放鬆疲累的身心,於是,排長龍的汽車慢慢地在九曲十八彎的山道上爬、爬……

這座山,離雅加達大概兩個小時的路程,我們都習慣稱這座山本哲,本哲(Puncak)印尼語是山頂的意思。山頂上總是雲霧繚繞,汽車過了九曲十八彎,就看到了層層疊疊的綠,綠到整顆心都被洗滌得清明,漫山遍野的茶樹,鋪滿了整個山頭,只要看到了這片綠,所有塵世的煩惱都被拋在了後頭。

茶,是中國人的最愛,中國人無茶不歡。很早就移民到印尼的華人,應該是第一個把茶移植到印尼的吧?竟然不是。第一個把茶苗種在印尼土地上的人,是一位德國人,1684年從日本帶回茶苗,種在荷蘭總督府的花園中,當作裝飾用的植物,後有中國人看到,說這是茶樹啊。當時荷蘭東印度公司已經從中國輸入大量茶葉寄到歐洲去賣,看到茶樹可以在印尼生長,荷蘭殖民政府就決定在印尼種植,1694年從中國帶回茶苗,在印尼的很多地區大片種植,本哲是其中之一,1877年從錫蘭帶進錫蘭酸茶種,慢慢拋棄不種中國茶,至今印尼出產的茶葉佔大部分都是紅茶。印尼人民喝茶的歷史悠久,每個餐廳都會準備茶水。煮大大的一壺茶,客人來了,先為你端上一大杯熱茶,客人就一咕嚕咕嚕咕嚕地牛飲,不會喝中國工夫茶,那般細細品茗。

以前印尼餐廳喝茶都是免費的,喝完了還可以加,加到你喝夠為止。不知甚麼時候開始,現在在印尼餐廳喝茶都是付費的。

最近認識印尼「63」茶莊主人,邀請我們去看他的茶山。我們來到毗鄰雅加達的另一個城市,雨城「茂物」,進入茂物郊區的一條山路,汽車在彎曲泥濘的小石子路上左右搖擺,小路只堪容兩輛車,一輛來了,另一輛要讓道,一邊是山,一邊是山崖,提心吊膽中上到山頭,就看到一整片排列整齊的茶樹,好像熱情的迎賓小姐迎接着我們。茶樹夾道,車窗飄進來的風,含着淡淡的茶香,聞着讓人醺醺欲醉,所有上山的怨言都拋到九霄雲外了。

主人熱情好客。我們喝着上好的烏龍茶,吃着滿桌豐盛的菜餚, 晚上,我們住在被茶樹圍繞的別墅裡,聽到蟲聲唧唧,蛙鳴陣陣,風聲呼呼,早晨,公雞喔喔,就像交響樂團的和聲,和諧得只想細細聆聽,靜靜感受。這一切久違的自然的聲音哪,讓人感動得想流淚。

早晨,我們跟着採茶工人上山採茶,看工人曬茶葉、製茶到成品的一系列工序,才知道要喝上一杯沖泡的茶真是不容易。

與我們一起上山的貴賓中,有一位出生印尼,在德國留學成名,享譽國際的交響樂團大指揮家黃胤靈先生,和我們談音樂,談人生。他把種茶、採茶、製茶到沖茶、喝茶,描繪成一首和諧的交響曲,有這麼多人的和諧合作,才能製造出供廣大民眾喝的茶葉,才能夠讓我們品味茶香。

通力合作的結果,平凡的東西也可以變成不平凡。

 

 


 


袁霓,原名葉麗珍,祖籍廣東梅縣,生於印尼雅加達。1966年印尼風雲變色時,就讀華校小學五年級。1995年廈大函授部大專畢業。著有短篇小說集《花夢》,散文集《袁霓文集》,雙語詩集(印、中)《男人是一幅畫》,微型小說集《失落的鎖匙圈》。現為印尼華文寫作者協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