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師力斌:楊絳先生的人民性修煉

主欄目:《香港文學》2016年8月號總第380期

子欄目:「悼念楊絳先生」專輯

作者名:師力斌

楊絳先生5月25日凌晨仙逝。她是世紀老人,中國現代化進程的親歷者,更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同齡人。像冰心、巴金一樣,她是中國現代文學老祖宗級的人物。

作為中國現代女性的佼佼者,她在治家、治學、婚姻、愛情諸方面皆有可學,幾乎是理想生活的典型,比如生活中的淡泊名利、夫妻間的志同道合、對學術的堅守和熱愛。他們一家讀書的段子廣為流傳――幾副眼鏡星期日各佔一個角落埋頭看書,這情形若是參加今天北京的書香家庭評選,一定能拔得頭籌。

但實際上,與普通人一樣,這個家庭也有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有生活的折磨,有命運的不測,也有精神的磨難。在我看來,楊絳先生百年生命中留給我們最重要的,恐怕還是她的精神境界,她的知識分子自省與思想修煉,對中國社會的努力體認,對鄉村和底層的理解。

百歲之際,楊絳曾說,她喜歡和人民大眾一氣的作家,如杜甫,不喜歡超出人民大眾的李白。李白才華出眾,不由人不佩服,但比較起來,杜甫是她最喜愛的詩人。在公眾和媒體的眼中,楊絳是這樣一個文化符號――著名學者、錢鍾書夫人等等。再早一些,是上海出身的文學新女性,從小家庭富裕、接受現代教育,留學西洋。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幾乎具備一切耀眼頭銜的「牛人」,卻說自己喜歡和人民大眾一氣的作家,多少令人吃驚。

然而這並非楊絳先生冠冕堂皇的說辭,而是她終其一生得出的認真結論。那段動盪歲月裡,和許多勞改下放的知識分子一樣,她在肉體和精神上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經歷和磨練。這段特殊的經歷,使楊絳先生的思想得到前所未有的修煉,在鄉下的勞動改造,意外增加了她對中國農村的瞭解,增進了對農民的感情,也增強了對勞動之美的認知。

他們夫妻經歷了之前想像不出來的種種:種豆、種麥、種菜、鑿井、住窩棚、挖防空洞,見識了秸稈圍成的廁所。許多具體而微的勞動細節讓她記憶猶新,比如用粗繩子捆行李,光用兩隻手不夠,只好用牙齒幫忙。年輕人搬沉重的鐵書架用肩膀扛,衣衫磨破,露出肉來,這使她驚嘆――最經磨的還是人的血肉之軀。

正是在點點滴滴的勞動生活中,她的思想得以改變:「平時總覺得污泥很髒,痰涕屎尿甚麼都有;可是把腳踩進污泥,和它親近了,也就只覺得滑膩而不嫌其髒。好比親人得了傳染病,就連傳染病也不復嫌惡,一併可親。我暗暗取笑自己:這可算是改變了立場或立足點吧!」

作為一種基層調查,城鄉溝通、知識分子與工農的溝通,都融入了楊絳先生這樣的知識分子的思想世界。人生的挫折和磨難被她修煉成了境界。

 

 

 

師力斌,筆名晉力,詩人、評論家,北京大學文學博士,《北京文學》副主編。山西長子人。1991年畢業於山西大學政治學系。1993年開始發表詩歌,在《詩刊》《星星》《詩歌月刊》等刊物發表詩歌百餘首。曾獲全國首屆新田園詩大賽、巨龍杯首屆高校詩歌大賽、第三屆名廣杯詩歌大獎等獎項。作品入選《詩歌北大》《中國當代實力詩人作品展》《中國詩歌民刊年選》《當代新現實主義詩歌年選》《2013年中國新詩排行榜》《2014年中國新詩排行榜》等。主要從事文學評論和文化研究,著有《逐鹿春晚――當代中國大眾文化和領導權問題》,評論散見於《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藝爭鳴》《藝術評論》《詩探索》《文藝理論與批評》等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