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王聿蔚 : 走進巴黎的盧森堡公園

主欄目:《香港文學》2016年12月號總第384期

子欄目:散文家園

作者名:王聿蔚

巴黎有座盧森堡公園,每次走進這座公園,不知不覺間我就會想起一個人。這是一百多年前的事了,一個年方七八歲的孩子,家住在塞納河畔,每天早晨都像一隻麻雀似的蹦蹦跳跳穿過盧森堡公園去上學。黃昏時分放學了,又經過這座公園走回家。盧森堡公園景色迷人,特別是到了秋天園內一片金黃,濃郁的秋意令人陶醉。二十五年後孩子長成大人,他略帶着憂傷用詩一般的文字回憶當年的情景:「每年入秋,天空變得動盪不安,晚飯要掌燈,瑟瑟抖動的樹上開始有了黃葉……在十月最後的日子裡,我穿過盧森堡公園時看見了甚麼。此刻的盧森堡公園有些憂傷,但也比別的時候更美麗,因為樹葉一片一片地落在白色雕像的肩上。這時我看見公園裡有一個小傢伙,雙手插在口袋裡,揹着書包,活像一隻跳跳蹦蹦的麻雀,正往學校裡去呢。只有我的思想才能看見他,因為這小傢伙是個影子,這是二十五年前我的影子……二十五年前,就在這個季節,他八點鐘之前穿過這座美麗的公園去上學,他的心有點兒發緊,開學了。」

這個少年就是後來法國著名的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法朗士,這篇用書信形式寫成的美文〈友人之書〉已經成為一代又一代讀者百讀不厭的散文精品。

巴黎的盧森堡公園究竟有甚麼魅力,能使我們的這位作家從童年到成人終其一生都能這樣如癡如醉呢?

盧森堡公園,巴黎最大的公園,始建於1612年。事實上,應該這麼說,盧森堡公園本來是盧森堡宮的後花園,法國革命後對公眾開放,而後又幾經擴建,成了如今的盧森堡公園。

公園位於塞納河左岸的巴黎第六區,也就是人們所說的文化氣氛最濃的拉丁區。童年時代的法朗士就住在公園和塞納河之間的一條小街上,他每天早晨上學的時候應該從北面的大門走進公園,從東面正對着先賢祠的邊門走出。沿着這條小路,其間梅迪奇噴泉應該是他的必經之地。我想,像隻小麻雀跳跳蹦蹦一路走來的小法朗士,每次經過梅迪奇噴泉時大約總要放緩腳步,不會再蹦蹦跳跳了。因為噴泉和它前方的水池全都籠罩在濃密的樹蔭裡,秋天從這裡走過,頭頂上是密密麻麻黃燦燦的樹葉,把天空遮蓋得嚴嚴實實。地上堆滿了不斷飄落下來的黃裡透紅的樹葉,厚厚的軟軟的,走在上面可以聽得見沙沙的腳步聲。走到這樣一個清新幽靜充滿着詩情畫意的地方,任何人都會情不自禁地屏住呼吸停下腳步,我想小法朗士也不會例外,更何況這位少年早慧,小小的年紀便具有了詩人的情懷。

這座梅迪奇噴泉連同它的水池以及周圍大片綠蔭可以說是盧森堡公園的精華,遊客們走進這座公園,總要先來看看綠蔭披拂下的噴泉和水池,觀賞噴泉上方那座暗綠色的巨型組雕,雕像表現的是希臘神話裡阿喀斯和加拉提亞的傳說,這是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雕像生動傳神令人過目難忘。主持修建這座噴泉的是法國國王亨利四世的遺孀,國王路易十三的攝政王太后瑪麗‧德‧梅迪奇,所以人們稱它為梅迪奇噴泉。其實不僅這一座噴泉,整座盧森堡宮都是在這位權慾極大的寡后主持下建造的。這位意大利籍的攝政王太后在享樂方面喜歡不斷地翻新花樣,盧浮宮已經夠大、夠奢華的了,可是王太后仍然感到不滿足,於是便動起了建造新王宮的念頭。她看中了盧森堡公爵的府邸以及四周的一大片綠地,於是出鉅資買了下來,並下令按照佛羅倫斯貝蒂宮模樣翻造新王宮,這就是王宮和花園合為一體的盧森堡宮。

幾百年過去了,如今的盧森堡宮成了法國參議院,花園的面積也比當年擴大了不知多少倍。濃濃的綠蔭,雅致的噴泉,盛開的鮮花,成群的鴿子……這裡是孩子們的樂園,是老人們的福地,也是青年男女孕育愛情的一片綠洲。看過電影《悲慘世界》的人也許還記得影片中有這樣一段情節。已經成為富翁的冉阿讓幾經波折後,在巴黎改名換姓住了下來。一天,他帶着如花似玉的養女珂賽特到一座花園裡散步,與正在樹蔭下讀書的大學生馬利尤斯邂逅相遇。馬利尤斯對珂賽特一見傾心,從此陷入情網。然而幾天之後,冉阿讓不再攜女前來,馬利尤斯雖然天天到花園裡苦苦等候,可是小路邊的那條長椅上卻一直空無一人。這座花園就是盧森堡公園。雨果把這一對青年男女的初戀安排在盧森堡公園內,我想是因為這裡的環境太美了,帥男靚女在景色如畫的花園裡兩心相悅,閃出愛的火花,這簡直就是一幅畫,是一首詩。雨果本色是詩人,他知道盧森堡公園緊鄰巴黎大學,像馬利尤斯和珂賽特這樣的戀愛故事,許多年來青年男女們在這裡不知演出過多少次了,這段戀情我想作家不過信手拈來罷了。

節假日裡我常去盧森堡公園,尤其是在秋天,因為秋天的盧森堡公園更美麗。夾道兩旁的栗樹高大挺拔,樹葉已經染成金黃色,在秋風裡一片一片輕輕地落下,就像小法朗士看到的那樣,落在那一座座白色雕像的肩膀上,在那裡停留片刻,然後又隨風飄落到周圍的草坪上。公園裡的雕像大約有近百座,其中有數十座聳立在盧森堡宮正前方的那座橢圓形池塘四周,那是法國歷史上各個朝代的著名王后,其中就有盧森堡宮的前主人瑪麗‧德‧梅迪奇。公園的各個角落,樹蔭下花叢間小路旁都可以看見精緻的雕塑作品,那些鏽迹斑斑的青銅雕塑展現的是希臘神話中的人物和故事,白色大理石的雕像多為人們熟知的藝術家:貝多芬、司湯達、喬治桑、德拉克洛瓦、波德賴爾……還有《馬賽曲》的作者魯熱‧德‧利爾。由於年代的久遠,風雨的剝蝕,白色的雕像上已經出現了灰斑和水迹,在輕柔的秋風裡不斷落下的黃葉陪伴着他們,遊人們一個又一個從他們的身邊走過,彼此間進行着語言的交流。面對着醉人的秋色,他們的心裡也許又在默默地醞釀着作品……

行走在樹蔭下鬆軟的層層落葉裡,我還會常常想起法朗士那篇美文中的另一段話:「夜色降臨在盧森堡公園的懸鈴木上,我說的那個小幽靈消失在陰影中。永別了,我失去了那個小小的我。假如我不能在我兒子身上發現一個更美的你,我將永遠地感到惋惜。」我明白了,成年後的法朗士那麼眷戀盧森堡公園,是因為這裡的一草一木都喚起了他的回憶,他在這裡彷彿又看到了自己的童年,企盼着找回童年時代的自我。顯然,他沒有找回,也無法找回自己的童年,所以字裡行間流露出淡淡的憂鬱和感傷。一年一度秋風送爽,秋天過去了,明年還會再來,可是人能找回自己的童年嗎?

hk_c_王聿蔚襯圖副本.jpg




王聿蔚(1945~),外國文學翻譯家。先後畢業於南京大學外文系和復旦大學外文系,復旦大學法國文學碩士,長期從事外國文學編輯,翻譯和評論工作,主要譯著有《阿道爾夫》《喬治桑自傳》《梅里美小說選》《拉米艾爾》《維爾梅侯爵》《歲月的泡沫》等法國文學作品。近年來在海內外報刊上先後發表過散文百餘篇,並出版了散文集《秋日私語――巴黎掃葉樓漫筆》。上海市翻譯家協會會員,現旅居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