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曾麗琴 : 檳城最美紗籠情

主欄目:《香港文學》2016年12月號總第384期

子欄目:世界華文作家檳城采風

作者名:曾麗琴

每當拿起這幅紫地纏枝胡姬花紗籠布,我就會想起美麗的檳城,想起熱情的檳城人。

紗籠為檳州華人大會堂所贈,每一位參加其今年8月主辦的「看檳城」活動世界華文作家均獲贈一幅,並還附有一張卡片,上有檳華堂主席拿督許廷炎所作並親手所書之詩句:「把檳城的風采帶走,將你的心留下」――拿督許廷炎對檳城的熱愛與對朋友的這份盛情感動了所有的作家!

檳城,當然不是吉隆坡與新加坡那樣嘈雜的現代都市,她是一個和諧寧靜卻又充滿混雜生機的老城。早晨,是在馬來人祈禱的鐘聲中甦醒的。據說信奉伊斯蘭教的馬來人一天要祈禱五次:日出前、日出後、中午、日落前、日落後,而馬來西亞常年只有夏天一個季節,日出前基本都在五點左右,於是,每天清晨就都會在響徹全城的穆斯林祈禱鐘聲中悠悠醒來。檳城到處都有清真寺,圓圓的寺頂,漆着黃與綠的鮮艷顏色,尤其令人感到檳城的熱烈。馬來人生性純樸樂觀,不過似乎也比較懶散,他們穿着紗籠布做的寬大馬來服,做事慢慢悠悠,一副盡情享受生活的模樣,因此,聽說在檳城公車不準時很正常。馬來人的傳統食物有椰漿飯、加沙爹的辣辣食物、美味的甜糕點等,他們也吃魚的,我在馬來市場看到他們賣的各式各樣的魚,有新鮮的也有曬乾的。最出名的是椰漿飯,師妹菲爾曾在市場上買過一種馬來文叫「Rempah Udang」的椰漿飯給我吃。外層的飯是和了椰漿和香蘭葉的糯米去蒸的,糯軟清甜,飯中間包了炒香的三巴蝦米椰絲,很有意思的既甜且鹹,整個飯團用香蕉葉捲成五六公分長一小長條,看着十分小巧悅目。充滿大街的華麗印度樂讓人聽起來就想跳舞。悠揚的笛子、啪啦啪啦富有節奏感的塔布拉鼓,還有滿吉拉、坎吉拉、西塔琴、嗩吶等等樂器合奏出的樂曲,那麼歡快、那麼明亮,充滿了人間的喜樂,難怪印度人有音樂讓眼鏡蛇起身舞蹈的民間故事。印度的紗麗特別誘人,其顏色艷麗,紗質又薄又輕,一裹上身,彷彿馬上就可以眼角生風了。印度人膚色偏黑,眉眼五官倒十分鮮明,面紗上面的一對眼睛最能說話,深深的雙眼皮,似乎總飽含着情意。印度女性身材豐腴,這可能與飲食有關。他們喜歡吃油炸的東西,日常食物又偏鹹偏甜。比如咖喱魚一定做到很鹹,因為很鹹,所以要配加了椰漿的很甜的奶茶喝,而椰漿極易讓人發胖。不過,穿紗麗也一定要豐腴的身材穿了才好看。印度女性又喜歡佩戴金飾,脖頸、頭髮、雙手、雙臂、腳踝,甚至鼻尖等,掛得到處都是,黃燦燦、金閃閃,配上鮮艷的紗麗,是一種執著的生活熱情。或許印度廟中那些造型十分誇張,表情或極痛苦或極歡樂的神像正來源於此。

如果你是一個華人,到檳城毫無違和之感,因為檳城華人很多,而且大都會講流利的華語。當然,如果你是一個閩南人更好,這樣你就可以假裝是檳城人。早在明朝鄭和下西洋時,華人就已來到檳城,檳榔嶼一詞最早即出現在《鄭和航海圖》中並沿用至今。而當時隨鄭和而來的多是福建漳州、泉州兩地的閩南人,即使是在清末移民至檳的,也以漳泉及廈門人為多,因此,在檳城閩南語暢通無阻。檳城街上隨處可見賣一種叫「叻沙」食物的小攤。這食物就像榴槤一樣,剛入口覺得恐怖,可是一吃就難以放下。「叻沙」其實只是米粉湯,不過,它不是閩南那種清淡的海鮮或豬肉青菜米粉湯,而是馬來西亞摻着許多香料、味道極腥的米粉湯。濃辣的香料是馬來人傳統飲食必不可少的食材,中國北方人不習慣這些香料,一吃就拉肚子。事實上,在馬來西亞這種又熱濕氣又重的地方,正是需要這樣的香料來調劑身體。叻沙原本就是一種香料,「叻沙」湯熬製時除了魚蝦還得加入叻沙、羅望子、香茅、九層塔等這樣的香料。要食用時,則將湯煮沸,撈進米粉,灑入椰漿、鹽、糖等,裝碗後再加上切得細細碎碎的鳳梨、洋蔥、薄荷葉或其他生菜並滴入腥腥的「蝦膏」,即魚露――那種極其濃烈說不清楚的味道,的確是一碗五味雜陳極具挑戰性的食物。「叻沙」是娘惹食物。而娘惹是明朝移民至馬的華人與當地馬來人通婚的後代,男的稱「峇峇」,女的稱「娘惹」。他們大部分很有錢,主要受英文教育,家庭重要儀禮卻是相當傳統的華式,日常食物與衣飾又糅合了很多馬來元素。他們以顏色鮮艷的娘惹糕點來配香濃的咖啡,用斑蘭葉烹製大蝦,以巴拉煎炒空心菜,而華麗的歌芭雅服則下是馬來的紗籠裙,上是傳自中國的刺繡服……可以說,娘惹文化最大程度地呈現了檳城種族、文化和諧交融的這一特點。雖然峇峇娘惹只內部通婚,但娘惹這種相容並包的文化卻已成為檳城甚至是馬來西亞文化的主要傳統。像歌芭雅是現在馬來西亞的國服。檳城的老城區,各類建築並列雜陳卻又顯得那麼協調。和諧街最為出名。在這條街上,有觀音亭,有天主教堂,有清真寺,還有印度廟,不僅帶有「五腳基」的閩南傳統騎樓處處可見,充滿濃郁歐陸風情的西式建築也遍街都是。它是華人、馬來人、印度人、英國人在這座熱帶島嶼落地生根並相互融合的充分見證。

Penang,檳城,曾經是一座連接中西方的重要港口,也曾經是一座國際化的城市,她的歷史底蘊,她的開放氣度,她對傳統的熱愛,她對現代的追求,她的熱烈,她的友善,都讓來過的人難以忘懷,一再想念!而我終於知道我要如何來用這塊充滿情意的胡姬花紗籠布了。我要用它來裁製一條長及腳踝的歌芭雅式紗籠長裙,再配上一件刺繡精美的歌芭雅上衣,然後盤起長髮,在鬢角別一朵大紅木槿花,到和諧街上向純樸愛笑的馬來人買一個綠色的生椰子,站在街頭邊喝椰子汁邊吃印度人的美味油炸食品Samosa。吃完,或許還會伴着旋律感極強的印度樂在蕉風椰影下即興歌舞一曲……《夜.明》裡支持孫中山先生革命的可愛的丹絨小姐一定也常常這樣做吧?!

――而聽說,檳城還有另一個美麗的名字叫丹絨Tanjong

hk_c_曾麗琴襯圖=檳城印度廟副本.jpg



曾麗琴,1975年10月生,福建漳州人,福建師範大學博士生,漳州城市職業學院副教授。